-
1 # 老街味道
-
2 # 讀書燈下
熟讀古詩精華的唐詩之後,可以積澱文化的底蘊,也在潛移默化中具備了出口成詩的條件,但要達到能作好詩的地步,大概是還需要一些其他條件的。
首先,掌握詩歌的量。需要達到多少的量才能引起質變?這個誰也不好說。因為讀書君也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所以無法衡量能引起質變的這個量。
其次,讀詩的方法也很重要。個人覺得,任何技能的學習,其實都需要不斷重複,反覆總結與推演。就像並非天天看爆文就能寫出爆文,看無數熱門小說也未必能寫出一部熱門網文一樣,能成功的一定是多多從中去尋找規律,探知探路的人。私以為,作詩同樣如此。
再次,在模仿中刻意訓練。讀書君前幾天分享了一個楊萬里燒詩的故事,他在35歲前就是不斷地在熟讀,學習,與模仿,後來燒詩重來,才有了後來的成就。可見,刻意的練習積累,在不斷的重複尋找自身的風格也很重要。
所以,讀書君認為,想要透過簡單的熟讀就達到出口成詩的能力怕還是有點懸,需要輔之以有效的方法。當然,天賦極佳靈性極強的大俠例外!
-
3 # 古詩今詞
出口成詩,在詩中有一個術語叫[口占],指的是不打草稿,即興作詩。
那麼熟讀唐詩能做到[口占]嗎?想得美。俗語有云,[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寫詩也是一樣的道理。
口占屬於詩詞創作的一部分,沒有豐富的寫作經驗,是很難做到的。即便你要求不高,打油門還有門規呢。
口占的形式分為幾種,從易到難分別是古體詩、格律詩、詞牌。這種形式的難度在於格律,而古體詩不用考慮平仄,只要求押韻。有詩云,[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我可以肯定李白口占的是古體詩。
而要口占格律詩,難度稍微大點,但如果是經常寫格律詩之人,也不難辦到,有天賦的一年之內即可做到。
要說口占更難的,當屬詞牌。小令或中調的格律與詩類似,經常寫還可以辦到;長調基本很難找到規律,口占長調要求有過人的記憶力,古人基本都是看譜填詞,這事一般人還是想想就好。
當然,熟讀唐詩也不是沒有意義的。前面說的只是口占形式,最難的是在保證形式的前提下,還能寫出好的意境。這時候熟讀唐詩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熟讀唐詩可以培養語感,還可以積累詞彙,這兩者對寫作的意義是非常大的。
-
4 # 流觴淺酌月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雖不一定能出口成詩,但也會提高自己自身的修養和學識。
詩詞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短短几行字會讓讀者思緒放飛,遐想無限。有時跟著作者思路進入空靈之境,也或許隨著詩意感悟悽美的愛情。華人自古就愛詩,不管什麼情境都會作詩,種田作詩、打仗作詩、高興作詩、悲傷也會作詩......總之詩歌無處不在。
其實我們沒必要一定去寫詩,靜靜的體會一首作品,做一個傾聽者感悟千年前的故事,也是一件幸事。一杯茶、一卷書、一個安靜的角落就能讓我們穿越時空的距離,去細細品讀人生的哲理。去感受黃河之水的磅礴氣勢,去聆聽姑蘇城外的鐘聲;去欣賞面如桃花的笑容;去.......
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起碼多讀對我們是沒有壞處的。詩歌給我們帶來的內在修飾是那些所謂高階化妝品遠遠不能比的。一提到詩詞我就會不自然的滔滔不絕,這可能源於我骨子裡對它的熱愛。並不期冀什麼,也不圖什麼,僅僅只是為了那種超越時間和空間,不能用語言表達的熱情。
最後附上一首小詩:
芸窗把盞興猶酣,漏斷燈孤夜已闌。
月墜尋詞煙嫋嫋,星沉覓韻酒潺潺。
千壇飲盡霓虹吐,萬卷析完壯氣還。
誰道白衣無雅趣?詩空遼闊舞青鸞。
-
5 # 忘158記
耳濡目染。你看過的書,都會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
任何書籍,開卷有益。
一切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精神的提升。
各有所想,自有所得。
所以,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你會在不刻意中說出的詞句,在證明你的擁有。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成立的。
-
6 # 騎鵝順風旅行的貓咪
是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有一天,我在菜市場買地瓜,看至一個妹子和買菜的大媽討價還價,妹子清新脫俗,眉眼風流,讓我激動不已,文思泉湧,脫口而出,
老漢種瓜大如鬥,鄰家養女嬌似柳。未知心事屬何人?且看屌絲滿街走。
小女婷婷嬌且柔,柳絲彎彎醉似酒。秋來落葉滿山飄,一地相思盈兩袖。
滿樹凋零枝丫橫,民女半老風韻存。來年柳葉能再發,祖母年高孫滿庭。
一氣吟了三首,心想幾十年後小女子身形,將不幸如這地瓜一般,不忍直視,原想作詩哀之,轉念一想,人家神仙一樣的人物,何不積點口德,因此罷了。
回覆列表
這句話是有一定條件的,必須有一定的基礎學習才行。
對於古代的讀書人來說,熟讀唐詩是一般是可以出口成詩的。但是一般沒有足夠知識的人未必能,古人的口語與書中的文言文也是不一樣的。例如聽戲聽書時記住幾首詩,拿起書來卻連斷句都搞不懂,恐怕就不能出口成詩了。
另外即使是古代的讀書人,出口成詩易,出口成“好”詩,那就非常難了,一般人做不到。賈島有句話“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包括“推敲”的故事廣為流傳,可見佳句難求。
晏殊有一個故事,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吟成之後卻對不出下句,後來有人代為對出“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對這一聯非常滿意 ,不但將這兩句寫入了著名的《浣溪沙》,還寫入了七律《示張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 春寒不定班班雨,宿酒難禁灩灩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遊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教育水平普遍高於古代人,至少都受過九年的義務教育。但是因為我們從小不專學四書五經,也不背《聲律啟蒙》,特別是老師只教我們背詩和賞析詩,所以即使熟讀唐詩,大部分人只能做順口溜而已。
因為舊體詩中,即使是束縛最少的古體詩也是有一些規矩的,多少也要了解一些才能做出“詩”來。當然現代詩自由的多,出口成詩還是可以的。
同理,無論是舊體詩還是現代詩,出口作出“好”詩,都是非常難的。除非遇到“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