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漳洹
-
2 # 江南俗士1972
劉邦成王是他在滅秦戰爭中的功勞所致。而題主可能問的是,楚漢相爭為什麼劉邦能擊敗項羽,一統天下?
劉邦能夠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建立漢朝,原因無非就是兩條:神一樣的隊友、豬一樣的對手。
劉邦出身平民,但胸有大志。早年曾求學在外,也做過遊俠以及名門世家張耳的門客。豐富的經歷養成了他豁達樂觀、豪邁大氣的品格。劉邦不拘小節,情商奇高,極具人格魅力。他不僅招納了沛縣精英,如蕭何、樊噲、曹參等,更是吸引了酈其食、張良、韓信、陳平等各國精英。劉邦有著一個極其傑出的創業團隊。同時,劉邦心胸開闊,雖然在稱帝之路上屢屢犯錯,但他善於聽取手下的建言,知錯就改,結果越打越強,最終成就了千古偉業。
劉邦最大的對手項羽,雖然出身貴族,勇武過人,但毫無貴族氣質,相反卻是個殘暴魯莽、小氣摳門的匹夫。他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滅秦後開歷史的倒車,恢復了早被時代淘汰的分封制。項羽殘暴,殺俘虜、屠城,在關中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活烹批評者……喪失了民心。更失策的是,他殺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楚懷王,在諸侯中喪失了道義。而且此人摳門小氣,對部下表面上十分關愛,但每到封賞時,卻摳門之極。最可笑的是,在彭城之戰大勝後追殺劉邦,項羽竟然荒唐地開出了賞金二十鎰(一鎰等於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的懸賞,結果導致了丁公私放劉邦。這樣的人,完全稱得上“豬對手”。
正如長者所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既要靠自己的奮鬥,也離不開歷史的程序。劉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3 # 白sir讀書
楚漢四年爭戰中,劉邦一方為弱勢,但是最後卻反敗為勝,本為強者的項羽卻自刎於烏江邊。有這樣的結局,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
我們不妨一起回顧一下當時的歷史:
秦朝末年時,劉邦和項羽這二位起義軍領袖,各自帶領大軍不斷攻克關口,佔領領地,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兩大領袖。劉邦的兵力是弱於項羽的,項羽帶領部隊滅掉秦軍主力的同時,劉邦卻率先攻入了關中,並且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這三條分別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百姓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並且紛紛取出牛羊肉和美酒慰勞劉邦的軍隊。當劉邦手下傳話給項羽,說劉邦準備在關中稱王時,項羽大為惱火。
項羽的謀士范增提出了鴻門宴計策,意在除掉劉邦。劉邦得知此訊息很震驚。他在張良的建議下,考慮到自身目前兵力尚不是項羽的對手,根據對項羽性格的瞭解,為避免兵戎相見帶來的危險,只能硬著頭皮赴宴,並在席間放低姿態,以先行認錯的方式來化解項羽的狐疑和憤怒。
項羽雖然在戰場上勇猛有加,可是他為人過於坦率,有勇無謀,根本不是擅長用計謀的劉邦的對手。果然,在鴻門宴上由於項羽的優柔寡斷,他並沒有依計殺掉劉邦,讓劉邦成功逃脫。
我還記得,史記中描寫的鴻門宴一文中寫道,暗殺劉邦的計謀未遂讓他瞅空逃脫後,謀士范增勃然大怒,他撥出寶劍劈碎劉邦贈給他的玉斗,罵項羽道:“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如此清醒,是一位能夠審時度勢的聰明謀士,可是項羽優柔寡斷,只憑講義氣放過劉邦,這真可謂放虎歸山。
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與項羽一方展開四年爭戰。楚漢戰爭前期劉邦屢屢敗北。可是劉邦知人善任,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他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劉邦得以統一天下,建立了漢朝,他就是漢高祖。
-
4 # 友情84711443歸零
項羽貌似強大。其實內心脆弱。其二為人處事不得人心,在韓信這件事上被劉利用。韓信有才你不用可以,不要羞辱人家。人家劉邦其它本事沒有,但是人家懂人性。項羽英雄氣短,註定成不了大事。
回覆列表
“成王”的意思應該是“成王敗寇”的意思吧!不然本身就是漢王的劉邦,不需要再成王了,還不如直接問劉邦為什麼能打敗項羽!
劉邦獲勝的原因被後人分析再透徹不過了,我覺得也無需回答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