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足常樂0724
-
2 # 古詩今詞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絕對是世界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不論是英語還是其他文字,都無法與之比擬。
漢字和英語的區別縱觀漢字的歷史,從象形文字發展到形聲皆具,[表意]的功能從來都沒有變化。單獨拿出一個漢字來看,就如一幅圖畫,由此可延伸出深厚的內涵。
比如[閒]字,繁體字是[閑],門中有木,本義是柵欄,因此引申出閒置和防禦之意;異體字是[閒],門中有月,月光穿透門戶,說明有縫隙,空間上的縫隙又轉化成時間上的縫隙,由此又引申出空閒之意。
而英語只有[表音]功能,透過26個字母拼成各種音節來代表不同的意思,其文字本身是沒有意象可言的。
漢字和英語的比較隨著漢字不斷髮展和累積,漢字在特定的組合條件下,簡單幾字就蘊藏了豐富的內容,例如我們日常使用的成語。
舉個例子,[愚公移山],我們熟悉這個典故都知道這代表的是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但直譯成英語是這樣的:[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 mountains],意思是愚蠢的移山老人,意境截然不同。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漢字沒辦法用英語來直譯,首先需要將其翻譯成字面意思,再翻譯成英語,這叫[二次翻譯]。
回到詩歌的主題上,古典詩詞尤其講究意境,每一句詩都力求達到[意蘊無窮]的境界。在這種前提下,用漢字翻譯古詩句,已經破壞了詩詞的美感,何況是[二次翻譯]呢?
而且,古詩也十分講究形式與內容的協調,在表達意境的前提下,還規定每一句字數的限制,以及押韻的規則。漢字都是單音節,一字一音,而英文大部分是多音節,即使能保證翻譯的意境,也不能保留原來美妙的語感。
綜上所述,我認為英語是不可能比擬漢字的,更何況翻譯漢語詩句。我為身為中華兒女、薰陶於中華文化感到驕傲!
-
3 # 無題道祖
可以的。但是英文沒有這類傳統,或者說是格律上沒有我們的優勢。字詞之間的界限還沒透過韻律之類的關連打破。字義上漸漸的就死了。包括英語常用詞,太依賴造新詞了。漢語五千常用詞,英語至少十倍以上。字意太明瞭,所以詩意的東西被束縛了。
英文要寫好詩,需要學漢語一樣,儘量用更少的詞表達更廣的範圍。多餘的意思,讓字與字之間互相產生。
反過來也是一樣,漢語新詩如果學習英語,儘量用更多的詞表達更窄的範圍,那就不好了。現在很多的新詩就是這個毛病。以為字多了就能埋住更多的含蓄。。。。
當然以上說的是兩個極端了。如果有本事強的人,用多少詞多少用意,都是可以隨意組合的。但這肯定是極少數人,甚至是他們的極少數作品才有的。絕大多數的人,和其作品,都只能依靠基本的道理,窺得初步的詩見。翻譯外文詩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事,那就是自由創作。但總的來說,翻譯泰戈爾的容易,發揮空間天然的大,但翻譯雪萊之類的,比較困難。。。全是莫名其妙的用詞。這些用詞在英語母語人手上,可能好理解,但其實終究還是偏生僻的。當然了,我說的只是一個相對的比較。是否一定如此,相必也不會相隔相遠。。。。
不懂英語,所以想了解一下。比如古詩詞裡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現代詩“再別康橋”等等,這麼優美的意境,英語能描述出來嗎?
回覆列表
英語能不能也寫出像中文那樣意境優美,抒情舒懷的詩句?
答;當然可以。 Life is a journey, not the destination, but the scenery along the should be and the mood at the view.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應該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Contentment is held in Shanghai on April 29, 2018. 知足常樂2018.4.29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