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鵬飛字畫修復裝裱
-
2 # 千千千里馬
中國書畫裝裱從魏晉南北朝就開始了。
這是由於書畫欣賞和收藏有了很大的發展。
修復後的《五牛圖》栩栩如生,精美無比。大家發現如果紙絹不裱褙一下,欣賞起來不太舒服,也不好儲存,容易損壞。
書畫作品一旦損壞,就無法挽救,為了延長書畫作品的壽命,所以,就有了裱褙的書畫。
我們所謂的“紙壽千年絹八百”的說法,如果沒有裝裱技術的支援,那是不可想象的。
書畫作品裝裱以後,會更加精神煥發,粲然一新的。唐代和宋代是中國書畫裝裱的成熟時代。
這一時,主要是冊頁、手卷、立軸。
明清兩代是書畫裝裱技術豐富多彩的時代。創造了很多書畫裝裱形式。
例如中堂、對聯、蝴蝶式冊頁、扇面、鏡心、斗方等等。
書畫收藏由於種種原因,往往要重裱和修復。
這些手段唐代已經有了。例如《歷代名畫記》裡面,就記載了武后時代,對宮廷收藏的書畫作品,大量臨摹重裱的事實。
然後那些真跡,被武后的寵臣張易之私人拿去收藏了。
為什麼唐代“重裱”是臨摹而不是修復呢?原因也許很多。
但是,我個人認為,可能當時的修復技術還不行。
例如絹本書法和繪畫作品,會亂絲,非常難修復,修復以後還補“畫”缺損部分。這需要精通裝裱和繪畫,對裝裱師的要求更高了。
那麼宋代呢?應該說宋代的裝裱技術,也不能修復繪畫作品。
例如,蘇東坡就形容吳道子的一幅畫化作“蝴蝶”飛走了。
如果是今天,像吳道子損壞極其嚴重的畫,也能修復出來的。
趙孟頫觀賞《五牛圖》後的題跋,非常珍貴。也在重裱之後,煥然一新。例如《五牛圖》,被中香港發現以後,也損壞非常嚴重,缺損部分很多,但是,我們有很好的修復技術,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五牛圖》就像沒有受過任何損壞一樣。
流傳今天的唐代繪畫作品《牧放圖》,也是一個臨摹本。說明《牧放圖》如果當時有嚴重損傷,也是修復不了的,不如臨摹更好。
修復繪畫作品,明代就成熟了,清代乾隆年達到高峰。
所以,明清以來,臨摹本的古代繪畫作品就少了,而唐宋繪畫,大部分都是臨摹本。
乾隆皇帝的題字,需要重裱以後才能題上。我們今天故宮的很多唐宋書法繪畫,原裝的唐宋裝裱幾乎已經沒有了,都是乾隆時代重新裝裱的,所以,我們在這些作品上,能夠看到很多乾隆題字的引首和題跋。
如果沒有重裱技術,乾隆的引首和題跋是不會與古代繪畫作品渾然一體的。
現代裝裱更加科學,裝裱技術比古代更好了。有一套完全的科學的體系,可以應對任何困難和問題。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應該有最老的裱畫師傅為您解答。
我也是做老字畫揭裱和修復的,以我現在接觸到的老字畫啊,給大家講解一下。
市面上存在的是明代到現在的字畫非常的多。
而明代的東西大部分都在博物館作為一級文物儲存。平時是沒有辦法進行展出的,所以我們都看不到。
另一種原因是因為書畫經過了長時間就需要進行重新揭裱,有些字畫揭裱過三四次,所以你是看不到古代的那些最原始的裝裱。
我現在接觸最多的就是個別清中期,更多清晚期的一些作品,大量民國時期的一些裝裱作品。
所有的裝裱作品都遵循著一個原則,那就是根據字畫的價值使用不同的材料進行裝裱。
這就是我以前跟大家講過了,分為5種不同檔次的裝裱。
5種不同檔次的裝裱,從最低檔次到最高檔次分為紙裱,紙裱綾邊,半綾裱,全綾裱,全錦裱。
圖中所展示的是一部分的裝裱款式,是模仿民國時期的字畫裝裱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