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香山紅葉紅
-
2 # 大朋的幸福小生活
最近看了一部中日合拍張震主演的《龍先生》,張震扮演的龍是一名殺手,可以說是一名很冷血的殺手,開篇一段打戲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地下室乾淨利索的解決幾個人,沒有花裡胡哨,乾淨利索。
隨後找到老闆,在一群紋身男的側目下一塊做飯,沒錯,就是一起做飯,側面反應了其實他們這個群體很可悲,除了殺人,無所事事,隨後張震去日本執行任務,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失誤了,要看就要被日本黑幫打死,一個突如其來的人闖了進來給張震逃跑的機會,也就是這個人救了龍。
隨著劇情的發展才知道,這是司機跟妓女的愛情故事,還有了孩子,後面就是我們常說的緣,你救了我,好 我去救你的老婆孩子,龍逃走後,逃到一個偏遠的小鎮,碰到了這個妓女和他的孩子,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為了養活孩子不得已繼續賣淫,還碰到一個黑道大哥注射毒品,沒辦法 龍幫她戒毒,此時鄰居們的熱情,也在潛移默化的感染著龍,對比我也感覺到人與人之間還是友善的,快樂其實很簡單,到結局還是孩子的母親還是沒有擺脫命運的擺佈,上吊自殺 本片兩場打鬥,都是乾淨利索,這才是真正的殺手,最後龍要走的時候,看到鎮上的這群可愛的人 也慌亂起來,最後把孩子帶回臺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果報應吧,你救了我,好,你的孩子我管了,感覺結局以後龍不會再做殺手,這不電影沒有篇幅華麗,但是處處都是大起大落,張震沒有過多臺詞,到表演還是深入人心。推薦大家看一下。
-
3 # 視覺大雜燴
時代在不斷更新、變化
人的興趣和需求也跟著變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和需求
這個很難解釋。。。。。。
關鍵是要符合市場需求,符合大眾口味。
就比如說:抖音影片
回答是:它符合市場需求,符合大部分人的口味。
-
4 # Snownan
觀眾的潛意識裡有一種“抗拒”心理,這些年來我們受夠了各種影視劇中尋常的套路設定,討厭那些循規蹈矩、毫無新意的人物角色,而之所以那些具有強烈人格魅力、脫離了低階趣味的反派更吸引人,是因為他們並不是型別化的扁平人物,他們身上充滿了矛盾衝突,人物性格更加生動飽滿。
我們看文學、藝術這類的精神產品,根本目的在於尋求一種精神力量,或者說精神慰藉,也就是一種共情,當我們自身知之甚少的時候,想要透過閱讀或看電影來增長閱歷,瞭解更大的世界,更細膩廣闊的情感,也就是一種作為人的無數的可能性。
歷史上的很多文學作品,大多時候描寫的物件是妓女,妓女的設定既有道德批判的存在,又有道德昇華的可能,而那絲毫的可能性就取決於作為人的良知。
尤其在這個我們稱之為「資訊社會」的時代,我們被海量的資訊包圍。人的各種情感都是透過資訊來刺激感官產生,如果資訊本身可以實現,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去接觸、去體驗呢。
現在已經步入這種狀況的初級階段,離開了電腦手機,我們就寸步難行,甚至坐立不安,彷彿失去了耳目喉舌,而那些具有強烈人格魅力的人,他們恰恰是我們精神慾望的投射,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自身,能看到我們內心深處的慾望,能看到我們不敢面對的黑暗面,這面鏡子映射出我們的訴求、我們的渴望,也是一直吸引我們的地方。
回覆列表
謝邀!好人、壞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標準。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電影,角色是正面還是反面,是好人還是壞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員要有表演功力,演好人像好人,演壞人像壞人。電影藝術上很有一些經典的反派人物,如南霸天、松井、黃世仁、穆仁智、情報處長、馬尾巴的功能教授,扮演這些壞人的演員,由於表演功力深厚、演技精湛,深受觀眾喜愛、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歷經多年仍為人們津津樂道。這些所謂的壞人只是一個藝術形象,而作為演員只是刻畫人物形象,只要他們把角色演好了,就是一個優秀的演員,一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