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恆實說
-
2 # 封神傳奇
春秋時期,小國國王生存的確付出的智慧要多一點,一要搞好與大國強國的關係,二要使用人才,人才也不要求出生。在使用人才方面經常是破格錄用,如鄭莊公,大量使用平民人才,使自己一個小國能成為當時強國,這樣例子很多的!
-
3 # 阿耨多羅
春秋時期的小國國王恐怕不好混啊! 春秋初期上百個諸侯國, 到了春秋末期, 就只剩下十幾個了。 前期可能還好些, 比如 像 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這些還比較講道義,還能從形式上尊崇王室, 小諸侯國有什麼事還可以找霸主主持公道,霸主也還能鎮得住天下。 到了後來霸主沒了,大國也開始腐敗內亂, 天下再也沒什麼道義可言了。 完全淪為弱肉強食。 小國的處境可想而知。 所以孔子才發出 禮崩樂壞的感慨!
自從人類有了社會之後,也就和人一樣,有了高低之分、有了大小之分、有了強弱之分、有了貧富之分......商滅周建後。周武王姬發大肆行賞分封。對於姬姓子弟和滅商功臣分為五等階級高低:公、侯、伯、子、男。和那些不上五等的權貴功臣,封了七十餘國,稱諸侯國。姬姓子弟做為姬發的直系,更是達到五十餘國之多。我們因此把這種”封諸侯建同姓“的行為稱之為”封建“。
周王姬發按照親疏遠近,將各諸侯圍繞著都城(西周是鎬京,東周為雒[luò]邑)向四周擴散。如:關係血緣近的如:晉、鄭、蔡、虢、衛、虞、成、曹......等等就離天子近一些、而像:秦、楚......就離天子遠些。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這將近三百年的時間,歷史稱之為春秋。在春秋中後期,由於人口的迅速增長、生產力長足發展、自然資源在各諸侯國的分配嚴重不均,各諸侯刀兵四起、兄弟鬩於牆。究竟各諸侯火拼的有多歷害?司馬遷記載道: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雖然說大自然的法則是優勝劣汰。與周王室關係血緣近的,嚴格來講會有政策上、經濟上週王室的扶持。但是春秋的實際情況卻讓人很尷尬:春秋五霸(齊恆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中,姬姓直系卻只有晉文公一人。眾多小國很多都已被其它諸侯國吞併與合併了。
在這個大魚吃小魚、財狼吃綿羊的春秋社會里,做為一個小國的國君。有著他們的難言之隱與心傷:
一、悲催的陳國蔡國。晉楚爭霸。兩國夾在兩強中間,左右為難。佔隊晉國?楚國要來戒懲:”掠地奪民“。佔隊楚國?晉國要來威懾:”上貢進表“。最後只得想出一個變通的方法:誰來打我,我就站誰的隊!這下總行了吧?不行!蔡國派使者王堅、師強來見楚靈王,代表蔡國國君上表稱臣。沒想到楚靈王二話不說,直接發兵痛揍了一頓蔡國。原因很簡單:”你派來的使者太難看了,影響我的快樂心情!“
二、可哀的黃國。在當時的春秋,小國普遍的立國之策就是誰勝做誰的跟班,不求能吃上肉,最低要求就是保住飯碗!還是晉楚爭霸戰。這一次晉國大勝,奪回霸主。召開盟國大會。宣揚霸主權威。黃國的國君聽說後,到晉國獻書表忠心!此時的晉國執政大臣欒書看了眼降書順表,淡淡地對使者說道:”你們回去吧!“使者一聽就急了。忙匍匐在地,連聲問因何事得罪了晉國。欒書給搞得哭笑不得,不得已說了實話:”你們離楚國太近了,一旦楚國發兵,我們是救不了你們的!“黃國使臣一咬牙,一跺腳:”罷了,賭上這一把。“堅持開完了會,駕車回黃國。遠遠看到黃國都城上飄揚著楚國的大旗。黃國滅。
三、無奈的生存手段。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春秋,小國充當了大國爭霸的戰場、糧倉、兵源、錢櫃......處理一不當心就有消失在浩瀚歷史長河的危險。只有採取:質子、和親、朝貢、附庸等方式方法以求生存。當一個小國國王,雖然衣宿無患、飲食無憂。但是日不保夕,提心吊膽的日子天天皆是。遠遠不如一個布衣平民的無憂生活啊!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這句話無論是放古還是置今,都是一條顛覆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