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月文
-
2 # 清心自在5762
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又到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
不同的社會性質有著不同的統治思想和精神追求。
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人類社會的主要精神追求。
當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不單單侷限於政治利益時,就會波及到宗教信仰。
相同的信仰使人團結,不同的宗教和派別又使人分裂。
所以有矛盾,就必定會有戰爭。
-
3 # 洋蔥圈之體
佛陀之所以棄絕,不是因為親情是障礙,而是愧疚之因,面對無數誘惑,包括正與邪,你我難以割捨,卻又貪慾不足,他選擇了一條不歸路,決定自己之身一人去面對整個世界的苦痛~而不是把苦痛帶到愛的人身邊,你我都想擺脫慾望,別否定,我們對錢權患得患失,苦不堪言,但我們卻飛蛾撲火,耗盡一生,哎,南轅北轍啊!也不想想,錢權名利,這個世界有嗎?噗,醒醒吧人類
-
4 # 東方國學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漢明帝時期(約在公元紀67年左右),佛教傳入中國被稱為浮屠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地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對華夏文化影響很大,如下:
首先,彼岸世界的設定。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主張莫論鬼神,“敬鬼神而遠之”,而佛教卻要在這方面大談特談,設定了嚴密層累的天堂和地獄系統,佛教所說的天堂,共分三界二十八天。地獄也有大大小小的有無量數目,根據獄中所受苦報的不同而分,主要可分為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的三大類。也就是說,彼案世界的歸所靠在此案世界的修行而定,佛教肯定了一個德福一致的社會,保證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在現實中的實行。
其次,究竟的“本體論”思想直接影響了宋明理學的產生。先秦儒學強調在日用倫常上規範並踐履道德行為,而至宋明理學,卻著重探討這種道德行為的形上根據。這種思維的轉變主要是受到佛教的影響。佛教注重抽象本體,佛學的人性、心性具有本體意義,是一種本體化的人性和心性。也就是說,認識世界的方式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
回覆列表
因為宗教原因引發戰爭,從世界歷史來看並不是佛教的特例,所以不能將宗教戰爭歸罪於佛教本身的原因。
接下來重點談一談宗教教義和宗教現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提問當中指出的佛教所宣揚的理念和引發的實際結果之間的巨大落差問題。
宗教教義都是帶有理想主義成分的。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有超脫現實的追求。這種追求,恰恰是因為理想化,所以才有了吸引人的作用。佛教也是如此。淨土宗是漢傳佛教中影響力最為廣泛的一支。淨土思想中所宣揚的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就是普通人對於美好世界的一種設想。因此淨土宗在中下層民眾當中的影響力特別大。
但現實世界中,宗教機構和其他組織一樣也要面臨著各種現實制約。比如要開展活動,就必須要有經濟來源。經濟來源無非兩種,透過外部施捨或者自身經營資產。外部施捨就要和其他宗教展開信徒的競爭,不可避免的就會發生各個宗教之間的矛盾。內部經營資產,勢必會引發宗教管理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和尚本質上還是人,絕大部分不可能擺脫世俗人的追求。真正能夠實現自我超脫的都是極少數。他們對於酒色財氣的渴望,實際上與普通人是沒有什麼區別的,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因為壓抑反而在特殊條件下會表現得特別強烈。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當宗教機構抹掉了宗教色彩之後,其運作模式和外部機構並無兩樣。前段時間,北京龍泉寺住持風波,恰恰反映了這一點。
在理想和現實之間,肯定是有落差的。但必須指出的是,不能用現實否定理想,反過來也不能用理想否定現實。佛教是傳承2000餘年的世界性頂級宗教,無論是誰都必須承認佛教思想的價值。但不必因此而成為佛教的信徒。更不要把寺廟當成淨土,以為這裡沒有任何世俗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