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德經》第十七章,“其下,親之譽之”,應該怎樣理解?
33
回覆列表
  • 1 # 泰和道安

    《道德經》第十六章,“其次,親之譽之”,是指境界降低一個層次的治國之道,百姓感覺君王慈愛恩惠,因此歌功頌德。

    西周治世 以德為本

    本句,楚簡本和帛書本作“其次,親譽之”,河上公本作“其次,親之譽之”,王弼本作“其次,親而譽之”,傅奕本作“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各句含義相同,句式不同。楚簡本最古,且與帛書本同,故從楚簡本。

    周公至親 得封於魯

    “其”,指“太上,下知有之”的至高境界;“下”,指低下一重境界的治國之道;“親”,是指以德治國,示之以誠,待之以禮,懷之以恩;“譽”,讚美,讚譽,這裡指歌功頌德。

    非劉氏而王者 天下共誅之

    因此,“其次,親譽之”,是指以德治國,示之以誠,待之以禮,懷之以恩,使萬民感到深受恩惠,因此百姓歌功頌德。例如,西周屬以德治國,同姓分封,是以親疏為度,周公在魯,因為親近,所以拱衛京師;姜太公在齊,雖有聖德,卻是疏遠,故受封在東夷蠻荒之地。因而說,以德治國,懷之以恩,必然有所偏廢,無法做到公正無私,大仁不仁,因此與無為而治相比,必然略遜一籌了。

    千古名君 亦以德治

  • 2 # 紫園道人修仙記

    雲漢鑫曰:“其次,親而譽之”出自《道德經》,原文如下: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最好的施政者,百姓並不能感覺到他的存在;次一點的施政者,百姓親近並讚譽他;再次一點的施政者,百姓畏懼他;最次的施政者,百姓蔑視他。施政者的沒有誠信,百姓是不會相信他的。因此好的施政者是悠閒的。是慎言慎行的,而功成事遂之後,百姓都會說是老天幫助施政者成功的。

    這是老子描述丁他的理想國,老子認為最理想的施政者要要懂得“處無為之可,行不言之教”的重要性,只有“一如處太上之世,體玄德之君”,才能夠“生之畜之”,才能達到“百姓皆曰我自然”的境界。

    老子的這種政治理想,與孔子主張的“德治”以及法家主張的“法治”,要高明很多。施行“德治”,老百姓可以親近並頌揚施政者,但與“無為而治”則相去甚遠。施行“法治”,以嚴刑峻法來殘暴擾民,都是施政者誠信不足造成的,百姓則生活在恐懼。老子對這樣的“法治”深惡痛絕,而對於“德治”,老子則認為是走向恐怖政治的先兆。

    因此,完美的政治,就是施政者要“貴言”,發號施令要慎之又慎,唯有這樣政治才能無聲無息地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誰是施政者對老百姓似乎也不重要了。

  • 3 # E常在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17章。

    原文是從高到低。為了好理解,我們從低到高。

    ①第一層的領導人,雖然他位居高位,但人們卻都看不起他,因為他的品德和才幹都不好,不能勝任這個職位。德薄而才低。人們對他口不服心不服。

    ②第二層的領導人。使用的是威權手段。才高而德薄。人們雖然畏懼他,不敢違抗,但終究口服心不服。

    ④最厲害的領導人就是無形的了,已經達到“水利萬物而不爭”“地養萬物而無功”的境界,雖利益萬物而毫不居功,“無為而為”了,品德和才幹都達到最圓滿,為“至善”之人。這樣的人外表可能看起來很平凡,很普通,行事舉止也不會奇異,再難的事讓他辦起來,都像水到渠成一樣簡單,一樣自然。

    這樣的人,對於“什麼人能辦什麼事,什麼時候能辦什麼事,事能辦到什麼程度”,他都早已一目瞭然,末卜而先知,所以他雖然做了很多事,看起來卻好像很悠閒的樣子。以至於在許多事情辦成功之後,人們都不會認為這是他的功勞,都以為這事能辦成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用公司管理學的話講。第一層類別的公司,管理混亂,亂象叢生,已經是趨於倒閉。第二層類別的公司是制度化管理。第三層類別的公司是人性化管理。最高階的公司是企業文化性管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裴擒虎KPL面板手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