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水及命理大師

    皇帝后妃很多,為了爭寵,為了自己的兒子能繼位當皇帝,首先要幹掉別的妃嬪生的兒子,甚至幹掉別的妃嬪。

    比如明朝朱見深愛大自己19歲的老妃子萬貞兒,明朝皇位繼承法規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定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朱見深皇后沒育兒子並被打入冷宮,老妃子萬貞兒生的第一個兒子吃太多,夭折了。萬貞兒仍想再生個皇長子當皇帝,就不能讓別的嬪妃生出皇長子(有皇位繼承權)。

    萬貞兒就買通太監,把所有後宮懷孕的嬪妃全逼喝打胎藥。這導致皇上朱見深多年無子。

    最後,一個妃嬪偷偷把剛喝的打胎藥吐了,才生下兒子朱祐樘,這個小孩生下來就被要求溺死,因為統管後宮的貴妃萬貞兒如果知道了,孩子媽就會被逼喝毒藥。

    但太監可憐這孩子,沒有溺死他,就抱到皇后冷宮別院偷養起來,長大才當了皇帝。

    所以,御醫院的御醫水平再高,也無法左右宮廷鬥爭的。最後天命有所歸,該哪個皇子即帝位,都是幾千年前就已註定,別的有皇位繼承權的皇家子孫,多被明的暗裡搞死,只剩沒有皇位繼承權的皇家子孫,才能僥倖活下來。

  • 2 # 傳閱中醫

    皇帝的御醫應該是最頂尖的中醫大師了,為什麼皇家子嗣夭折率高?

    第一,按道理說確實是,確實皇宮裡的御醫水平挺高,但是有一點很多人不知道,我以前在學校圖書館看到清朝宮廷處方類似的書,就是記載哪個皇帝,妃子什麼的得了啥病,什麼症狀之類的,然後用了哪些方,拿些藥,效果怎麼樣之類的,我看到很多藥的劑量用的嚴重不足,很多都是5g左右的,10g 就算是很多的了,極少出現20g以上的用量,要知道這個用量其實非常小,對於很多病可能一點效果都不會有,比如陳皮,我看到還用3g,這個能起到的作用太有限了,治得好病才見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以前御醫給皇家人看病,就像是走鋼絲一樣,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根本不敢給那些貴人們用泰國猛烈地藥,我幾乎沒看到用附子、麻黃之類藥物的,不是那些人不會用,而是不敢用,萬一出點事,那可就是全家死光光了。

    第二,孩子大都死於傳染病,比如天花。康熙皇帝能當上皇帝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已經得過天花了,不會再夭折了,在那個防疫知識那麼匱乏的年代,發生這樣的傳染病,死的人可想而知是很多的,這個不只是在國內,國外也是一樣,這次我們國內的新冠病毒肺炎,美國那邊的乙型流感都死了挺多人的,你想想現在人的防疫知識多麼的豐富,還有隔離病房、icu,還死了那麼多人,那個年代可想而知。那個年代會不會也有新冠肺炎?那個時候吃的野生動物還是很多的吧,所以,傳染病的種類那麼多,防疫措施不夠完善,必然會死很多人,比如現在,就算是有醫院,只要國家不強制限制人們的行動,我相信死亡的人數肯定會多好幾十倍。

    第三,跟歐洲很多國家的皇室一樣,你們可以看看比如清朝吧,你看看皇帝嬪妃的姓氏,200年來很少改變,葉赫那拉氏、烏雅氏、佟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最後導致很多都是表親,而且不是一代兩代,很多人說那有的不再三代之內啊,是的,可以一代代積累也很可怕啊,很多遺傳病本來是小毛病的,都被放大了,英國皇室一度沒有人可以繼承王位了,還得從法國引進,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所以現在幾乎都是女王了。

    第四,這個是有史料記載的,一個清朝太監的記錄,說當時皇宮裡皇子、格格什麼的比他們太監身體都不如,很多都有痰喘的毛病,後世人分析,儘管皇子們的生活環境很優越,冷不著,餓不著的,但是有一個問題挺致命的,就是取暖,那個時候都用炭取暖,很多時候就容易出現一氧化碳中毒,還容易pm2.5超標,很多人的肺都不好,而太監宮女什麼的條件沒那麼好,反而不容易得這些病,特別是長年累積,一年一年,幾乎都有不用程度的心腦血管不好,還有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這也是導致死亡率高的一個原因,特別是孩子,一氧化碳中毒了,幾乎不太可能救得回來。

    最後,大家都看過宮廷劇,一個孩子想好好長大也是不太容易的

  • 3 # 苦善禪根1

    常聽說宮廷″祕方",很少聽到中醫大師來自御醫。典故中傳說名醫給皇家看病,但並不是御醫。《三國演義》中曹操與華佗的故事,華佗也不是御醫。"青蒿素"的啟蒙來源《肘後應急方》的作者葛洪也只是做過官的修道者。李時珍也非御醫,孫思邈,張仲景,都不是御醫。《黃帝內經》中的主人翁岐黃等,也非是以皇帝與御醫,而是以修道高人的身份談論,記載的人體結構、臟腑、氣脈、表裡與自然的關係。

    中醫名賢多是修道高人,都是長壽之人。

    御醫的中醫水平應該不低,但沒聽說有幾個中醫大師。中醫的水平從古、至今都是以醫術療效為標準,不知怎的近代人都是以"頭銜"成了招牌?特別現代。

    人的長壽與醫療有關,但遠非主要關係。

    不要以為找到個調侃"中醫"的一個節點,陳詞濫調的老是提個不停(方舟子以前提過幾次了),讓人覺得小心眼、無見識、短視。

    現代醫院裡的護士、醫生,醫療條件好吧,但現代長壽壽星裡,他們的比例沒得到值得表白的。他們的平均壽命也不比普通群眾的壽命長。有的反而還不如普通百姓,那位"黑黑"解釋一下?

    過去說″人活六十常常有,人活七十古來稀"。現在到農村,八十九十耄耋老人,也不在少數。

    說古代皇家子嗣夭折率高,也是同樣的道理,是生活環境與衛生環境決定。不過這個″夭折率高"的結論,也有偏見,依據來源值得懷疑,是與平常人家比得出的,還是與今天現代醫學比對出來的?考究康熙生第一個孩子時自己十三歲,這身體的成熟思考,這種理念是中醫定的?御醫在皇宮的地位,與宮裡生活,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 4 # 王文立7

    嬰兒死亡率與許多因素有關,如:醫療水平、醫學常識、環境因素、新生兒體重、孕期長短、嬰兒性別、習俗、餵養方式等等。

    建國前,中國嬰兒死亡率約200‰;建國後迅速下降,2000年為28.38‰;2008年為14.9‰;2017年為8.0‰;2018年為6.1‰。

    為什麼新生兒死亡率會這麼高呢?過去農村有句俗話叫抽四六風,就是新生兒在出生第四、六天時抽風死去,這就是出生時感染了破傷風,破傷風潛伏期常在四~六天,過去接生都是在自家炕上,生完把剪刀用開水煮一下就用來剪臍帶,由於消毒不好就容易感染破傷風。而現在都是在醫院生孩子,有著嚴格的消毒措施,所以不會感染破傷風。還有一種死亡率很高的就是新生兒肺炎,再有就是令人恐怖的天花了,現在由於疫苗的功勞天花已經滅絕了,肺結核在過去都是絕症,其他的像新生兒肺炎、小兒肺炎、水豆呀等在現在都不是事了。

    不談皇家的事,因為很多中醫粉會講什麼宮鬥了,存粹的電視劇看多了。

    橫向的比較,有最好御醫的皇家新生兒死亡率也並不比當時普通人家的好多少。為什麼?當時環境所限,中醫並沒有助產的。婦女生孩子都是接生婆。而中醫最大的能耐就是調理,搞什麼陰陽平衡,現在的話講叫:增強免疫力。然而,這套對新生兒脆弱的生命起不到什麼作用。

  • 5 # 草根銳評

             帝王子嗣夭折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讓我給你分析一下吧:皇帝太子,作為擁有至高無上權力地位的人,生活糜爛,荒淫無度,在尚未成年之時就開始頻繁的性生活,就開始生兒育女。康熙帝出生時,父親順治帝大約14歲左右,而母親佟臘月大約十三歲左右。就此看來,當時,順治帝與佟妃還是未成年人,身體還為發育成熟,他們所生育的孩子大多也並不健全。康熙帝命大,他活下了。但他前面的幾個哥哥姐姐卻夭折了。等到順治帝17歲後,子女的成活率就逐漸高些了,但長期荒淫無度的生活狀態下生下的孩子,其身體素質還是並不高,甚至比那些窮人家的孩子的身體素質還差!同時,這些王子公主在成年之後,生活並不順心,如政治婚姻,多數公主被作為政治利益交換的犧牲品而嫁給自己並不喜歡的王公貴族甚至遠嫁塞外,生活與心理落差大,很多都在抑鬱憂傷中早早的離開了人世;而王子們不光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還要在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中你爭我奪,即使不死於疾病,也有不少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英年早逝!

            關於帝王及其子嗣夭折早逝的原因,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早就做過分析:“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這話是說帝王將相飽食甘肥,沉迷享樂,造成身體羸弱,其子女尚未成年,早已生兒育女。後代再次重複父輩的荒淫放縱。先天不足,加上後天養護不及,勢必體弱多病。自身不正當的日常作息和生活習慣與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成為皇帝及其子嗣夭折早亡的最重要原因。

            

  • 6 # 內容快遞

    很多人就是不懂邏輯學,把多因素導致的問題片面的強加給中醫水平這一個因素。

    一個人健康的充分條件是:合理作息+適度鍛鍊+……很多因素+中醫保健=>皇帝身體健康,這麼多因素中,醫學保健往往不是最重要的,現在醫術高明,你見過哪個從ICU出來的能長壽的甚至比常人還健康?這點說明了醫學再高超,更多的還是救急。

    古代皇帝普遍壽命偏短,是古代中醫水平不行嗎?其實這其中有很多因素,不是御醫可以控制的。羅大倫博士曾經用清代皇室的情況舉例:

    1、鍛鍊問題:除開國皇帝外,皇室子弟越來越養尊處優,缺乏鍛鍊,身體越來越差。

    2、飲食問題:皇室飲食往往肥甘厚味,一頓飯要準備上百道菜,飲食質量也比較複雜。

    3、生活習慣問題:皇帝的個人習慣過於傷身,且御醫勸說無效。你懂得……

    4、近親結婚:遊牧民族習俗與皇族內部聯姻導致遺傳疾病。沒有漢族的倫理觀念,更沒有近親不可以結婚的法律。近親結婚,DNA層面的,誰能改變?古代又沒有轉基因技術,

    5、早婚早育:清朝皇室早婚早育普遍,影響生育質量。

    6、御醫開方有其他因素影響:御醫開方子會被官僚系統影響,例如開方儘量以平和為主、御醫輪換制度導致無法堅持使用同一個方子治療,御醫的醫術無法正常施展。

    7.政治鬥爭,宮鬥劇大家都看過,就不說了,狸貓換太子啥的,所以,太子夭折這事,確實和醫學關係不大。另外,太子夭折率高,是那本書上記載的?和那個時期的人比?戰爭時期,人均壽命30多歲,都怪中醫?

    所以,理性的人看問題要全面,不能憑自己的感覺和偏好詭辯來抨擊某個自己不知道的理論知識,會讓自己顯得很膚淺無知和不學無術。

  • 7 # 我是小丑wei

    皇家子嗣的夭折率高絕不僅僅是御醫醫術這一個條件這麼簡單,還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今天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1.首先,要從皇子的小時候說起

    我們就從清朝的皇子說起,清朝的皇子一生下來就與親生母親分離,吃也吃不飽,嚴格控制飲食(溥儀回憶),每天早上5點以前到書房,學習時間在12個小時左右,休假一年也只有幾天,這樣的生活環境肯定造成了體質不好。

    2.當時的醫術有限,醫生也並非最高明

    就遠近聞名的醫生來說,我們認識的幾位出名的醫生都是民間的,比如華佗,李時珍都是民間的高手,就算是再高明的醫生,古代的醫術並不是那麼先進,所以也有治不好皇子情況。

    3.結婚生育年紀小,近親結婚現象多

    拿清朝來說,清朝的結婚年齡一般不超過18歲,自己還是孩子,身體機能發育不完善,再加上近親結婚,所以生的孩子質量也就不高。

    4.死於非命,奪皇位,皇家權利

    許多皇子並不是正常的生老病死,死於非命的皇子有很多,就拿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來說,沒有登上皇位的死的死,傷的傷。

    所以皇子並不是那麼好當的,從小就生活在嚴苛的世界,長大了還要經受各種生命安全的考驗,正是因為這幾種原因所以死亡率比較高。

  • 8 # 歷史的發生

    皇子夭折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單單是太醫水平高就能解決的問題。

    近親結婚患病風險大

    近親結婚是鞏固皇權的一個表現,也是為了保證血統,在清朝尤為明顯。

    康熙的孝懿仁皇后、愨惠皇貴妃二位佟佳氏,就是康熙的表妹,光緒的隆裕皇后就是他的表姐。

    近親結婚最大的弊端就是生下孩子身體素質差、腦癱機率大。雖然皇室成員擁有無法比擬的太醫、醫療優勢,但先天性的問題是無法通過藥理來解決。

    年少結婚患病風險大

    在古代的結婚年齡往往偏小,帝王也是如此。康熙在11歲時候迎娶了同樣年紀的赫舍里氏,她15歲時生下康熙嫡長子承祜,兩歲時便夭折。

    雍正、乾隆……清朝帝王都是在很小的年紀便結婚,男女雙方年齡偏小,尤其是女性身體發育並未完全成熟,懷孕期間嬰兒從母體身上汲取的養分不足,生出的孩子抵抗力非常差,大多在一兩歲夭折。往往同一個妃子在年少時生出的孩子前一兩個夭折,往後成活率增大,充分說明與年齡、身體發育程度存在很大的關係。

    皇家醫療資源優勢也有缺陷

    隨著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像感冒、發燒等疾病已不是什麼難題,但在古代社會這些疾病的預防、醫治還是很大的問題,可能一個小小的流行性感冒就會讓很多人喪生。

    中醫在中國發展了幾千年,源遠流長,複雜的醫藥體系讓人讚歎不絕。中醫的特點是見效慢、需要療程服藥、甚至能根治,依病而論,需要立即見效再去慢慢治療恐怕也為時已晚。

    皇家子嗣有記錄

    皇帝娶了多少後宮佳麗,生了多少子女,一般在史冊均有記錄,包括夭折的子嗣。而在尋常百姓家,可能連家譜都沒有,更別說生了幾個孩子,其中有沒有夭折的。

    皇室作為一朝最有權勢的一幫人,受到的關注是最多的,沒有人花心思去關心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家裡都還有誰。

  • 9 # 梅里賞金獵人

    古代皇子基因多數極差,雖然後天錦衣玉食也無法彌補先天殘疾的缺陷。

    1.早婚早育,十三四歲生孩子一大批,放現在西醫也沒辦法,從小體弱多病,母親不負責哺乳,奶媽代養造成免疫力孱弱,放在現在能活過10歲也是一大道坎,放印度這類國家死亡率不低於95%!!

    2.近親結婚,生出的孩子多數是殘次品,一大批是帶遺傳病的,而且一代又一代的遺傳病加重,這可不是御醫能干預的了的,貿然說話,3族甚至9族都沒了。

    3.中醫對細菌性傳染病沒有多少辦法,細菌性肺炎都是絕症,一點感染造成的敗血症都是絕症,由此衍生出中醫一系列短板,比如外科手術,這是傳統中醫缺失的部分,也是時代限於科技造成的醫學短板。

    中醫西醫都有自己的短板,但也有自己長處,中醫為龐大系統性的古代醫學,是唯一可從絕大部分治療專案同西醫競爭的傳統醫學,與世界其它地區傳統醫學有本質區別,中醫西醫誰也抹殺不了誰。

    現代人營養充足,合理生育,孩子個個強壯,自身免疫力修復力遠強於古代,可謂個個秒殺太子親王,正是中醫展現最強項的時代,可惜被市場和西醫政策衝擊的七零八落,大部分現代病得剋星---傳統中醫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期盼,擁有一個傳統中醫高手朋友,是每個人心中最強的醫療護盾。

  • 10 # 靈石蘊珠寶

    皇家子嗣夭折率的確高,以北宋宗室為例

    《範太史集》中記載了206例北宋宗室墓誌銘,其中有60例沒活過六歲,夭折率接百分之三十

    古代結婚早,女孩子十四五歲就得嫁人

    比如《墨子》、《韓非子》等都記載了春秋時期“男二十而娶,女十五而嫁”的結婚年齡。墨子說,那個年齡段結婚,是聖人之法;韓非子說,齊桓公命令那個年齡段結婚。之所以結婚早,因為便於繁衍增加人口,古代認為早結婚意味著可以多生一代,而多生一代,那就多增加一代人

    古代可不是今天,想不嫁就不嫁的,到年齡不嫁,那官府就得找你說道說道了

    比如說,《漢書》記載女孩子15到30歲之間不嫁人,那徵收五倍人頭稅;比如《唐書》記載女子15歲以後不嫁,官府負責聘娶,也就是到時不嫁,那就給她發個丈夫……

    十四五歲的女孩子放今天不過是個初中生,身體都沒發育完全,用如此身體去懷孕生子,嬰兒抵抗力可謂先天不足

    說句夭折率以外的話,古代皇家雖然最為高貴,但相應生存風險也奇大無比

    為爭皇權,自己兄弟姐妹互相算計,外人也算計,都是你死我活,這就導致皇家壽命都沒士子家來的高,醫生救的還沒人家暗害來的快

    很多人以為古代人均壽命低,中醫沒起什麼作用,其實不是那回事

    還是以宋朝為例

    浙江學刊上刊登過一篇《宋代士人平均死亡年齡考》文章,作者是吳志浩。在文章中,吳志浩先生從宋朝文集、出土墓誌銘中取樣1765例,得出宋士族平均壽命61.68歲結論

    而北宋朝皇帝平均年齡不過48歲……

    或許有人不知道61.68歲是什麼概念,舉個例子,2000年時,世界男性人均壽命64歲。再舉美國為例,1900年人均壽命47歲,1930年人均壽命60歲,1960年人均壽命70歲

    當然,用宋朝士族和當代人均比,並不公平,不過即便中醫,在古代也是稀缺資源,平民百姓,哪裡能享受到

  • 11 # 末雨33

    第一個過去皇家近親結婚居多,孩子自然存活率低,第二個御醫用藥非常保守,幾乎可以說程式化,幾乎都是成方,並且方子基本都得通過稽核才能用,因為一旦不按規矩出牌,那種追責可就不是一個人掉腦袋了。

  • 12 # 長雪製冷才哥

    古代皇親國戚因病死亡的往往不是因為中醫不給力。

    皇權下的子女早夭的主要因素有兩個,政治迫害,和中庸醫治標準。大部分早夭的不是中醫治不好,而是因為政治原因,沒有得到合理的治理,或者是御醫沒有勇氣承擔滅九族的風險去用激進一點的手段治理。御醫都堅守一個底線,寧可治不好,不能治壞了。

    要看中醫在古代的水平,應該參考貴族富豪家的情況,尤其是商賈之家的就醫情況。

    原因很簡單,商賈有錢,能夠請得起當時的名醫,享受最好的中醫服務。其次,商賈無權,就算沒有治好,也無法對大夫進行政治迫害。

  • 13 # blue86456

    現代人人均壽命大大高於古代人有兩大原因:1、充足、安全的食物;2、相對發達的醫療體系。如果靠莫名其妙的草藥、動物的屍體、糞便拿來煮水就能治病,那就根本沒有現代醫學什麼事情了!還是那句話,中國人的整體科學素養高了,騙子不好混了,所以一個個張牙舞抓開始到處吹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中國人都沒什麼權威感和莊重感?就像一個小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