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瓜
-
2 # 圖騰君
題主講的是“正確理解”,那問題來了,什麼才是叫“正確理解”?個人的“正確理解”主要是針對記實性紀錄片,有兩點。
一是可信度高。因為紀錄片都由官方至少省級以上的傳媒來製作,那嚴謹性和真實性是有根有據的,對於不確定的,都會有可能的幾種說法,通常會有宣傳部或文化部把關,也會有相關的博物館或史料支撐。
二是磁性男中音的語調、語速、語音和解說詞增加了觀看慾望。
三是配合主題的畫畫引人入勝。對觀眾更能輔助記憶,對事件更能理解。
-
3 # 時光攜手
告訴大家我們現在能看到的記錄片其實很少,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基本不需要解說詞。
首先要說一下紀錄片的定義什麼?真正的紀錄片不需要太多旁白,不同的觀眾看到真實的畫面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去認知這個世界,達到客觀公正,這才是最純正的紀錄片。可惜太難了,拍攝那種純正的紀錄片出現了很多現實操作難題,後來因為各種利益集團宣傳的需要,這類影片拍攝手法開始藉助電影拍攝技巧,編輯和導演的功能出現在這類片子裡,有時為了增強效果也開始加入音樂和旁白,觀眾的思緒很容易就被畫面和解說帶入,達到了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的目的。這種宣傳片的製作手法從近代有聲電影的出現開始一直沿用至今。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好的紀錄片製作非常困難,為了減少投資而壓縮製作週期,更多紀錄片拍攝之前就要編寫解說文案,這樣可以根據文字內容核算各種前期拍攝的開支成本,所以這類片子的解說文案變得非常重要,也是一部片子成敗的關鍵因素。但是文字畢竟要配合畫面,所以這類片子的解說詞不能過多,不要懷疑觀眾的智商,儘可能讓鏡頭畫面來展現,因為動態的畫面資訊量已經非常大了,避免使用過多形容詞,否則解說與畫面很難合拍,適當給些乾貨來補充畫面的要表達的內容即可。
如《舌尖上的中國》畫面、解說、音樂都非常不錯,達到了宣傳各個地方美食的目的,只可惜這樣的偽紀錄片大家看多了也就膩了,解說的太多太滿,想讓推送給觀眾的資訊太多幾乎把觀眾腦袋和眼球撐爆了。
推薦觀看英國BBC拍攝的純正紀錄片《鳥的遷徙》《藍色星球》《地球脈動》、《海豚灣》這樣的記錄片很少有解說詞,在場景轉換時會有小行字幕出現,但只是看到畫面就很震撼,因為我們看到了真實。
-
4 # 發現紀錄片
在紀錄片中,畫面總有許多難以表達或難以充分表達、深入表達的遺憾之處。同時,畫面一般具有多種解釋,多種指向的可能,剪接不同,其含義也會截然不同。完整地表現一個人,一件事,必然會牽扯過去和未來,對於這些時空的轉換,畫面是無能為力的。對於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思想和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等抽象的內容,畫面也很難表現。於是,人們用幾個文字和有聲語言彌補畫面的不足。
回覆列表
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風味人間》的熱播,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喜歡上這一種紀實手法。
我們不難發現優秀的紀錄片,解說簡短有力!那如何正確的理解紀錄片解說?
哈嘍傳媒是文獻紀錄片供應商,能完美把控解說與畫面相互補充、密切配合、水乳交融,達到良好的效果,發揮解說獨特的功效。
首先,我們要明白紀錄片解說詞不是獨立文體。它必須與紀錄片的畫面、音響、音樂等配合,互相協調、相得益彰。
(紀錄片:二十二)
解說詞不是獨立存在的。它的出現是為了配合紀錄片的畫面和聲音。使紀錄片更好地紀錄和再現生活。在紀錄片中,畫面、聲音、解說詞都不可能單獨傳遞資訊。
如果這三方面各行其是,互不配合。那麼紀錄片的整體效果可能有重複累贅之處,或有表達不清之處。所以,畫面、聲音和解說詞之間必須完美配合,解說詞不能追求單方面的完美與完整。
(紀錄片:四個春天)
在畫面、聲音無法最好地展示紀錄片內容的時候,解說詞要擔當重任、濃墨重彩地登場。而在需要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時,解說詞則要讓位於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