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縈旭

    魯老先生的這篇散文,是他運用創意境的手法滲入文風的一大典型力作。其他雜文,形象塑造和意境創造共滲透,但沒此篇意境的突出。本篇劉和其他人,都是人物,但形象塑造力並不突出。大概此是散文吧。文學僅能陶冶人的情操,卻難以改造人的思想觀念。更難以改變國情和社會環境。

  • 2 # bj山那邊是海

    答:《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是民國時期(1926年)的“三.一八慘案”。事情的原因是:日本公開援助張作霖的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馮玉祥的國民軍,國民軍開炮自衛,將日艦打出大沽口,事後,日本為首的英美等八國聯軍,向段祺瑞執政府發出最後通碟,要求將馮玉祥設在“大沽口”的部隊及國防設施全部撤除。3月18日,由李大釗帶領的5000名群眾在天安門集會,要求北洋政府拒絕八國聯軍通碟。

    當時,劉和珍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讀書,與許廣平是同學。魯迅是該校老師。當時的《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被老師們帶到了危險的“政治地帶”,學校也分為三派,一是胡適領導的“現代評論派”,二是周氏哥倆(周樹人、周作人)領導的“語絲派”。三是校長楊蔭榆(她是錢鍾書夫人楊絳的姑姑),號召無黨派,以保護學生人身安全。

    劉和珍與許廣平都是學校遊行的帶頭人,1926年3月18日,劉合珍把標語分發給同學們,發表了簡單而激揚的演說後,帶隊一路高喊口號直奔天安門。

    許廣平也是學校的遊行領導人之一,本應該帶頭去的,但這次沒去,是魯迅把她“強行”攔下來了。許廣平作為魯迅的學生,當時屬於“進步女青年”,對魯迅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也非常生氣。為什麼魯迅不讓許廣平去呢,原因是去年(1925年)10月20日的晚上在魯迅的家裡,魯迅與許廣平兩人就已經“那個了”。魯迅知道鐵獅子衚衕段祺瑞執政府門前,站滿了荷槍實彈計程車兵。

    槍聲響了,倒下的是劉和珍,時年22歲,如花的年齡。

    (上圖:劉和珍)

    學校開追悼會,魯迅到了現場。程君問:

    “先生(指魯迅)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麼沒有?”

    魯迅:“沒有”。

    程君對魯迅說:“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且與許廣平都是遊行的領導人……現在她卻死了……。”

    魯迅就寫了這篇散文《紀念劉和珍君》,發表在學校自己主辦的《語絲》期刊中。

    1933年,魯迅還寫了《為了忘卻的紀念》,是紀念左聯作家“五烈士”。魯迅是個愛紀念別人的人。

    1938年6月1日,原“北大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蔭榆在蘇州被日本兵槍殺後拋入河中。但這次魯迅沒寫《紀念》,因為魯迅先生已經去世二年了。

    楊校長與魯迅、許廣平的恩恩怨怨也從此煙消雲散。

  • 3 # 楊朱學派

    中國歷史上,最接近儒家思想的時期有二:周王朝和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一心一意搞憲政。在北洋政府控制的城市,已經試行司法獨立。

    但在北洋政府時期,劉和珍被段祺瑞的衛兵強殺。使北洋政府飽受批評。

    事情的原因是:日本公開援助張作霖的奉軍,派軍艦駛入大沽口,炮擊馮玉祥的國民軍,國民軍開炮自衛,將日艦打出大沽口,事後,日本為首的英美等八國聯軍,向段祺瑞執政府發出最後通碟,要求將馮玉祥設在“大沽口”的部隊及國防設施全部撤除。

    李大釗帶領的5000名群眾在天安門集會,要求北洋政府拒絕八國聯軍通碟。

    當時,劉和珍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讀書。劉合珍作為學生領袖之一。劉和珍帶同學們一起衝擊段祺瑞所在的政府機構,被荷槍實彈的衛兵擊斃。時年22歲。

    魯迅就寫了這篇散文《紀念劉和珍君》,發表在學校自己主辦的《語絲》期刊中。

    其實,北洋政府是最愛國的,為國力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未失一寸土地。即使在今天的美國。你衝擊白宮,照樣擊斃你!

    在北洋政府治下,《語絲》期刊文章《紀念劉和珍君》都可以發表,說明言論自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你可以穿進某個遊戲,你想進哪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