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為龍書法
-
2 # 雪雪的糕
書以記事,但是文字發展到現在,已經形成專門的藝術種類——書法藝術。書法的審美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的。所謂質以代興,妍因俗異。但無論書法如何變化,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必定是博涉百家而探究成書時作者的思想情感。就我個人觀點,先臨摹一家之體,然後小有所成再涉及諸帖,這樣容易貫通。
-
3 # 老左422
書法本來就是文人餘事。你種地位生,跟少寫字,或整天搬磚砌牆,就和書法離的遠了點。現在的人,一是有電腦了,不但手寫字少了而且看書少了(在電腦上看書,不同於手不釋卷的那種紙質書。)二是攝影印刷技術高度發達,你比古代人跑遍全國所能看到的名帖好碑版都要多,分析鑑賞有條件了,但也容易有司空見慣之癒。三是出土文物多了,有很多新材料,可以吸收研究。但也有支脈太多,眼花繚亂的問題了。總之,現在的人學書法,切切應把眼光見識放第一位,要在一個“懂”字。我雖不能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書可。懂,見識多,有有點研究,文字發展源流"演變要知道點。這樣的人,找點喜歡的碑帖看看,臨摹,就挺好的,就是路子正。也就是文化在前,寫字在後。中國書法藝術像一棵大樹,根基很深。想是全學,難。想出彩,難。但是有自己的特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碑成家,一帖成家,不是笑話。你吧爨龍顏,(或爨寶子)學上一兩年,成家了。沒問題的。肖嫻老人的字,主要是臨石門(銘,頌),卓然成家矣。想瘦金體,金冬心的漆書,章草,等,還有石鼓文等,認準一個,下功夫,就是有特色了。書藝主要不是好壞,而是俗雅的問題。一個毛公鼎,練好了,寫幾個字,不會有人說俗。
-
4 # 何建華5987
謝邀!作為一個書法學習者,覺得學習一下漢字的起源及書法發展史,由為必要。博古才能通今,古漢字象形文字就是簡化了的物像圖案,漢字從開端就是用線條來表現,所以書法的基礎就是用線。也是其根本。 書法史中名家輩出,書法論譜也是各有心得要點,學習繼承前人是為了少走彎路,看的多才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要學的對向。一定要深入的學,吸收其精華,做到師心不師跡。通曉歷史懂百家才能推陳出新,不落窠臼,不可不學 。 篆隸楷行草五書,帖碑需通曉融匯。再潛心學一體,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需要有“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心性,我相信一定可以在書法領域有所作為
學習是自己成長的過程。
學書法也是自我設計並實現的過程。
歷史是前人的足跡,是前人在前時代的選擇。
新的時代,怎樣從歷史中找出方向,設計自己,找到自己的道路?
而不是悶頭臨帖、按習慣套路行事。
回覆列表
非常感謝邀請。從學習的角度,怎樣看待、分析書法的歷史?從中怎樣找到自己的未來願景?這個問題,應該說範圍有點大。中國書法的歷史源遠流長,書家流派眾多。無論真、草、隸、篆各種碑帖都已經發展成熟。而且,枝繁葉茂,各領風騷。但是,怎樣看待、分析書法的歷史,態度應端正,看待需科學,分析要理性。總體來說,如今對書法歷史的學習與研究還不是非常的理想,甚至有些片面和膚淺。雖然近年來形成了書法熱潮,可惜都是在庸俗與低俗之間徘徊。缺乏或者說沒有高階、尖端學術的引領,致使書法泛泛化、娛樂化、消遣化、自由化、表演化。書法歷史不是死的,而是始終在發展變化之中,但歸根結底是以創新為首要,因為“筆墨當隨時代”。既傳承有續,又呈時代風采。這樣,才能無愧於歷史上的今天。所以說,即使王羲之的書法天下第一,但也不能世世代代都是王羲之的翻版。看待與分析歷史,就是要我們不忘歷史,繼承歷史,發展歷史,創新歷史。“滿目縱橫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由此可見,把書法歷史上的眾多的書家與流派加以整理和整合,選取最佳途徑,找準自己,做好自己,成全自己,完善自己,展示自己,力爭上游,你就是唯一。這樣,就會從中找到自己,未來的願景也就隨之屬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