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一、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沒有過錯的人並不可貴,可貴的是有了過錯,能夠接受並虛心改過。"聖人尚且有過,人的一輩子"無過"是不可能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勇於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二、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種一棵樹,要從樹根培育;教育一個人要從德開始。即俗話講:澆花澆根,交人交心。心要乾淨,做人要有原則與底線。別想佔別人的便宜,別昧著自己的良心,不屬於你的費盡心機得到也會失去。別為了錢財名利害人,真情實意才是一生最重。
三、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怎樣做,最可靠的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四、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善念在心中萌發,覺察到它。就擴充這種善念。惡念在心中萌發,覺察到它,就遏制這種惡念。知道、擴充、遏制,是人的心智的,是上天賦予的聰察明覺的能力。聖人只擁有這一點,而求學的人也只應該存養這一點。
五、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虛靈指人的返璞與歸真,體現出一個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種境界,風格而存在。”、“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
六、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一、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沒有過錯的人並不可貴,可貴的是有了過錯,能夠接受並虛心改過。"聖人尚且有過,人的一輩子"無過"是不可能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勇於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沒有過錯的人並不可貴,可貴的是有了過錯,能夠接受並虛心改過。"聖人尚且有過,人的一輩子"無過"是不可能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勇於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二、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種一棵樹,要從樹根培育;教育一個人要從德開始。即俗話講:澆花澆根,交人交心。心要乾淨,做人要有原則與底線。別想佔別人的便宜,別昧著自己的良心,不屬於你的費盡心機得到也會失去。別為了錢財名利害人,真情實意才是一生最重。
三、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怎樣做,最可靠的還是聽從自己的內心。
四、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善念在心中萌發,覺察到它。就擴充這種善念。惡念在心中萌發,覺察到它,就遏制這種惡念。知道、擴充、遏制,是人的心智的,是上天賦予的聰察明覺的能力。聖人只擁有這一點,而求學的人也只應該存養這一點。
五、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虛靈指人的返璞與歸真,體現出一個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種境界,風格而存在。”、“虛靈不昧”或者說“致良知”狀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達到非常寂然、專一、虛靜的時刻,那麼萬事萬物的道理就會自動顯現。
六、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斂, 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