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和遠方在待誰

    兒子婚後跟父母在一起生活誰受益更多,這個得看家庭情況,當然最主要還是婆媳關係。如果關係處得好雙方都受益,一家人其樂融融,天倫之樂,如果關係處不好,那就是互相埋怨,家無寧日。

    一個家庭,只要婆媳關係好,不言而喻一起生活的話那肯定是兒子媳婦受益更多。一般老人在家只要是身體條件允許的話都會擔負家務和照看孩子的責任,那兒子兒媳就可以全身心工作,無需擔心家裡的日常和孩子。甚至有些父母在經濟上還會貼補兒子,特別是一些有退休金的老人,家庭日常開支和孩子的消費都直接給承包了。因為在老人看來,一生都是為了子孫,一家人沒必要分得太清,也希望孩子過得更好,儘量幫孩子分擔,這就是中國式父母。我爸媽一直和我弟住一起,我爸是有退休工資的,做家務接送孩子上學家用日常開支,全是我爸媽,他們就覺得身體還健朗的時候能做就做能幫就幫。當然一起住父母除了無怨無悔的付出,也會得到兒子兒媳的及時照應,畢竟年紀大的,身體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一些老疾,一起住方便照顧,生活中幹不了的活兒也有兒子兒媳擔了,不用硬撐著或是請人做。所以家庭成員關係融洽,就是一個快樂的大家庭,互相都受益。

    但現實生活中,實在是有太多婆媳不和的家庭。兒媳作為家庭的一個新成員,有著自己二十多年來的(大多數情況下)性格和習慣,而一般的婆婆也不可能象媽媽對兒女一樣包容兒媳,所以相處起來肯定是會有很多矛看的,無可避免。特別是若婆媳倆人都強勢,互相看不慣對方的想法和做法,那家裡肯定是三天小吵五天一大吵,互不相讓,兒子在中間也是左右為難。有條件的就分開來單獨住,但沒條件只有一套房難過也只有住在一起,雖然是將就,可也是互相嫌棄。所以這種情況下父母和婚後的兒子住一起,不要說誰受益多,互相是在受罪,又無可奈何。

    其實只要條件允許,不管是父母還是兒子可能都喜歡各自住,大家人住一起雖然熱鬧,但也會有不少的是矛盾和壓力。父母年紀大了,也沒有那麼好的精力和體力照顧全家人的生活起居,還要帶孩子。而且三代人,層層代溝,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總,日常瑣碎和意見分歧,講了會起爭執,不講憋心裡難受,所以分開住可能彼此相對自在輕鬆。如果能住得近一點,節假日經常走動,有什麼異動互相照應也及時,而且一定的距離也會讓親人更加親近。這種情形是最好的相處模式,一家人也不談誰受益多,因為是親人才會互相照應。

  • 2 # 孝順是最好的風水

    兒子婚後跟父母一起生活,兒子受益多。

    首先,天下的父母都是疼愛兒子的,他們會延續以前兒子沒結婚時的習慣,繼續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有了孫子後,父母又當起了免費、甚至是貼錢的保姆,洗衣做飯看孩子,一樣都拉不下。這也能理解,現在的工作壓力大,孩子們收入也不高,孫輩讓外人照看花錢不說,也不放心。

    如果一家人相處融洽,其樂融融,真是不錯。

    在和兒子一家一起生活的日子裡,父母經常能看到孩子,小寶貝孫子也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也是父母的福分。

    所以,愛的傳遞會帶來愛的回報,如果兒子感恩父母,他們就會時刻關心老人,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如果不懂感恩,就會覺得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甚至還遠遠不夠,以索取的心態看待父母,認為父母和自己一起生活是沾自己的光,對父母吆五喝六,指手畫腳。而農村來的父母不習慣城市的生活,還會被兒子嫌棄,父母一點尊嚴都沒有。那這樣的日子就難過了。

    若不是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一起生活的一家人很少會考慮誰受益多、誰受益少的問題。一旦去計較這些,一定是出現問題了,心裡不平衡了。人心對人心,八兩對半斤,處不出一般大,就會抱怨,化解不了就是矛盾。

    與父母長輩相處《弟子規》裡有很多要求,那是應該在很小的時候就教給孩子的。一個家裡有了規矩,長大了以後,孩子就不會太出格。

    我還是認為,兒子婚後跟父母一起生活兒子受益多。受益最大化的是互相尊重、和睦相處的全家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孫勝為什麼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