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只緣無事可思量
-
2 # 楊大樹
道可道,非常(恆)道;名可名,非常(恆)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3 # 佛顯魏
《道德經》第一節: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無名,天地之母;有名,萬物之始。故恆無,以觀其妙;恆有,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向,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再解釋一下:
道可,道非,恆道; 認可客觀規律,否定客觀規律,這是人們千古不變的實踐規律;
名可,名非,恆名。 認可某物,否定某物,這是人們統一認識的常態。
無名,天地之母; 在我們無法看見、無法解釋的認知之外,是孕育天地的地方;
有名,萬物之始。 當我們瞭解規律,並能運用規律,能瞭解並確定事物本性的時候,這才是物質文明的開始。
恆有,以觀其徼。 常想在創造物質文明的現實中,觀察研究萬物的生老病死。
此二者同出而異向,同謂之玄。 恆無,以觀其妙及恆有,以觀其徼是人們不同的人生方向,為出世及入世,都是玄學。包括修行學及科學。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學高深且變幻莫測,是進入奇妙世界的大門。
-
4 # 操哥草談文化
《道德經》
第一章,斷句: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恆/無/以觀其妙;恆/有/以觀其徼。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種斷句後的註釋道/可道,非/恆道; (這裡的)“道”,其實是可以表達出來的,但並非通常人們認識“道”
名/可名,非/恆名。 (這裡的)“名”也是可以表達出來的,但並非通常人們認識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 天地之初開,萬物“無名”
有名/萬物之/母。 當人類根據自己的習慣給萬物分類,命名的時候,萬物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對於人類)存在的價值。
故恆/無/以觀其妙;恆/有/以觀其徼:互文的手法。所以人們要使用萬物(在人的意識中的)從“無”到“有”的原因來分析思考事物的內涵與外延,本體與表象。
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事物的內涵、本體與他的外延、表象都是一同存在與事物之中,並且常常表現形式不一樣,在人們心中的印象也不一樣。這種一同存在與事物本體,一同決定於事物本體的現象就叫做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當我們瞭解了)玄之後,進一步使用“玄”(本體和表象對立統一的,其實就是今天人們講的“辯證法”)對事物經行分析的方法,就是解開世間萬物的奧秘的方法。
回覆列表
《道可道~非常道》:(道)乃(行)義,(道可道)有二:1、(輪迴道或清淨道),亦可謂(六道輪迴道或不生不滅道)。2、(非常道)是指(覺者)行的(清淨道或不生不滅)的(覺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義與上句(同義)。《無名天地之始》:初始(生命)是(清淨平等)的,故(無形無色)。《有名萬物之母》由於生命(無明妄行、聚結成相),故有(萬相顯現)。《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觀)者(一法不立~一塵不染)乃(清淨心)也,以(清淨心)應世則是(覺者行)。《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迷人著相)不知(安詳恆樂及諸法實相)故謂之(玄),能常持(清淨心)便能(原神出竅~遨遊大虛)了知(諸法真相)謂(玄之又玄),(覺者)開示(直指入心)謂(眾妙之門)。(迷人行道)以(貪嗔痴)為師(心生我見)故難行(非常道),(覺人行道)以(清淨心)為師(不取不捨)故易行(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