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99好人99

    一,正如大家所說,中醫西醫是兩個不相容約體系,所以中醫不能給現代西藥,搞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真這樣搞,實有些可笑。比如:頭孢曲松鈉,性寒,味苦鹹,歸肺經,主治風熱壅肺之咳喘。有小毒,久用傷人腎致不育。又如:654_2,性熱,味苦辛,歸肝胃二經,主治心下痞,嘔逆,腦暈。多服令人狂躁。還如:……。哈哈。

    二,既然不能用中醫為現代西藥,定出性味歸經,功能主治,是因為兩個不相容的醫療體系。那麼,很多很多的專家,外行,黑子在自媒體上,非得拿不相容的西醫標準,即雙盲,提取有效成分,藥理反應,毒理反應之類,去要求中醫講清楚,弄明白呢?雙重標準,不可取。硬性相容,是傻蛋!

    三,既然中醫西醫不相容,或者暫時不相容,或者永久不相容,那就各自幹吧。就象系統不相容的手機零件一樣,各做各的,沒必要把蘋果iOs硬放在安卓手機內。喜歡中醫或西醫,由病員選擇。不過,中醫為華人多了一樣治療選擇,應該是好事。

  • 2 # FEI浮生若夢MING

    中醫的藥性是古代醫者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為藥物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分為:寒、熱、溫、涼四種,寒涼藥,大多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熱性病症。溫熱藥,大多具有溫中、助陽、散寒等作用,常用來治療寒性病症。 現代醫學研究者用中醫辯證論的法則,也把西藥進行了藥性分類,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陰虛陽亢者服用了藥物出現面紅耳赤、心悸、頭痛、口乾、便秘等副作用,說明這個藥物是熱性的不適合他。又如一個氣陰兩虛的患者服用藥物後出現神疲乏力,四肢不溫,大便稀溏,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虛弱。那說明這個藥是寒涼的。

    雖然按中醫的理論把西藥的藥性進行分類,但中藥與西藥不能用相同的標準來衡量。

  • 3 # 一戈話事

    中醫傳統治病注重望聞問切,西醫治病注重借儀診斷。中醫用藥講究傳統經驗之其然,西醫用藥講究科研成果之其所以然。中醫與西醫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系。中國醫學界提倡中西醫結合,是比較明智的。從中西醫結合的實踐的效果和趨向來看,西醫主要在理療方面借鑑中醫;中醫主要在體檢方面釆納西醫。而在用藥上,西醫完全拒絕中醫方式,中醫則完全接納西醫方式。而在藥物研究上,西醫堅持化學結構式的藥物定性,因此藥品針對性強,治療效果好,新藥駱驛不絕;中醫藥品研究停步不前,甚至連青蒿素式的研究也極少,新藥極少且效果欠佳。從上述情況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箇中肯的結論一一中藥研發一定要學習西醫。然而,理論上合理的事行動上卻舉步為艱。因為大部分傳統定性的中藥的具體成分結構以現時的研究手段都無法得出具有傳統認定效力的結果。舉個例子,阿膠被中醫認定為補血的上品藥,中國的阿膠主要廠商本想與時俱進,希望透過研究分析,把它的藥物成分與藥物功效有機地掛上鉤。但是不太成功。那麼,問題來了一一阿膠屬補血上品是真的嗎?我們中醫是絕對肯定的,但西醫卻不以為然。對臨床用藥測試效果統計結果也各說各詞。由此可見,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不小心謹慎,會誤判誤損我們的傳統中醫。我認為,藥品研發一定要學習西醫,但要循序漸進,不能以此而片面地否定中醫藥。當然,也不能默守成規,畢竟傳統中藥存在著不少誤傳偽認的問題。至於藥品都搞歸性?那是不實際的事,也根本行不通。為了新老藥都能去偽存真,建議中國建立新的新藥研發和老藥鑑效體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醫發揚光大,讓國藥口碑天下。

  • 4 # 五運六氣

    萬法皆有因果,中醫藥的尷尬處境也是因為自身的內鬥和傳承斷代造成的。近些年中醫的興起也是跟西醫的短板和自大有關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古人掙罪,今人掙理。

    一切是非,後世必有定論。

    亂世必出英勇,中醫亂世必出大醫,如李可 麻瑞亭。

    給西藥定藥性,民國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就有一些定論。現在的規則是西醫制定的,讓中醫評判西醫藥,我想沒多少人願意觸這個黴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現在看到十年前殺馬特的自己,你心裡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