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汪閣老
-
2 # 方寸之上
謝邀~學戲首先要把咬字掰扯清楚,尖音團音標好;接下來熟悉旋律,大體的調子捋下來,再慢慢的磨小腔。進一步就可以跟一下伴奏或樂隊了,特別注意板眼、還有切分音什麼的。最後就要直工直令的好好練了,平時要多練嗓,大嗓小嗓都要練,氣息控制好,不然拍子長的hold不住,容易後面就沒聲了。
學會了之後就要把握戲的味道,不同的劇種、流派發聲位置、對音符的處理、小腔特色、咬字輕重都是不一樣的,要把握住它的特點。多聽創始人、傑出傳承人的錄音,比較他們的異同,從模仿開始,死去才能活來。
-
3 # 國粹繁榮絢麗日
首先不知您學習什麼劇種,行當、唱腔、流派等。就拿京劇來說,它是一門綜合舞臺表演藝術,除有較嚴格的行當劃分外,還有一套以唱、念、做、打(舞),和手、眼、身、法、步為手段的表演技巧程式。在京劇表演中“唱”居於首位,無論西皮二黃唱腔,都講究四聲(平上去入)、五音(唇齒牙舌喉)、上口(湖廣中州韻)尖團字,學習要求透過規範化的吐字、行腔、用氣、共鳴、潤腔等技巧把人物感情用“唱”表達出來,觀(聽)者能受到感染,自己也能得到美好享受。(亦是京劇“四功五法”~唱的真諦)
在京劇的唱詞中,一般以五字、七字或十字為一句,每兩句唱詞構成一個相互呼應的樂句;內行也稱之為上下句。上句的唱,結尾時要揚起,給人以伸展延續的感覺;下句的唱則平穩,短促,又給人以間歇和結束的感覺。每段唱不論詞句的多少,都獨立成為一個樂段,通常也叫唱段。而每個唱段,都是用不同曲腔和板式來表現的。如《沙家浜》阿慶嫂唱段中的(西皮流水):“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責屬五字句構成唱段。
學習戲曲表演是難能可貴的事情,但“玩票”更應下苦功夫才是。愛好者非專業演員,只能同劇目頗豐,題材廣泛的劇情瞭解和熟悉人物唱(段)詞內容開始。先從戲曲唱片和網視劇目的流行唱段學起,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所選擇劇種、行當、流派和唱(腔)詞。但聽錄音、看電視不能廣“模仿”作秀,要知曉所“唱的”內涵就得親臨劇場去“觀摩體驗”。如學京戲,聽會一個唱段,要大膽試唱,反反覆覆的“乾唱”也有把握了,即可跟弦;調式、板眼節奏,過門,張口閉嘴,開啟停住、聲調高低、抑揚頓挫,是嚴格非常的。(如有專業人士指導為佳。)
舊時成名的京劇演員,大都自幼入科班學習或世家傳授;但票友出名半路“下海”的也不少。不管坐科還是家傳親授、票房習藝學生均得每日早晚功課,精磨苦練,春下秋冬天天堅持吊嗓練唱;十年八載如一日。那時的戲曲學員們大都沒文化基奠,不懂音樂簡譜節拍,全憑琴師教授自己領會。在所拜宗師的口傳身教指導下來揣摩研習苦練基本功法模式。可謂“效仿”的領悟是在嚴師“棍棒”下造就出來的成功。出科後的生旦淨末醜演員大都造詣非凡,不僅精工藝絕;且能操琴拉唱,音弓法巧。各種“角色”在舞臺演出時多能行當反串、會串,扮演人物一趕二、一趕三,無所不能。透過自己多年的舞臺實踐,博採眾長。有的資深演員,競成為後來的戲校老師;代代傳承。至此也印證了戲曲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表演藝術的感言感悟及觀眾對演員演出成功肯定。
不難看出,學習“好聽的”戲曲(京劇)主要是熟知它的各種理論基礎知識。同時更要據自我的素質條件擇學實踐,把它的歌唱、舞蹈、音樂自然地融為一體。只有勤學苦練,不斷探索,知難而進,及鍥而不捨的精神為指導才是學好京劇的真正理念!
回覆列表
中國的戲曲是經過幾代人的精心磨練,百姓愛戴、傳承下來的藝術精萃。沒有哪一種戲曲學起來是簡單的,一齣戲除了劇本、唱曲、舞美、服裝音效要精心設計打磨之外,演員對角色人物的把握、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都要細細揣摩。譬如唱腔就要掌握情緒發展波動變化,唱出劇情感情來,還要把字字聲聲送到觀眾耳朵裡感染大家,這可不比我們平常唱歌。或者隨便穿成花裡胡哨的上臺舞舞,就以為自己成大家了會唱戲了,沒那麼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