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船伕
-
2 # 曉肥俠
在武則天稱帝后,出現了一個最大,也是最複雜的歷史性難題,那就是接班人問題,(但狄仁傑用2句話就解決了,這是後話,後面細說)。說這個難題是歷史性難題,是因為在之前的歷史上,都是男皇帝,從來沒有過女皇帝,當然知道以後的歷史的話,我們就知道整個歷史上,女皇帝就武則天一個。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是沒有範本可以參照的。一切都是新的,都需要用新辦法來對待,甚至要開創很多新辦法。可是朝政俗務都好辦,在朝政上,重用賢臣,能夠明辨是非,朝政一般都不會太差;俗務上,就算個人的私生活過於豐富一點,也無傷大雅,男性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武則天養男寵也不算為過,因此,這些事都好辦,因為它不牽涉國本的持續發展和執行。
可是女皇健在,這樣都能照常執行,然一旦女皇陛下駕崩了,以後的事怎麼辦呢?是讓丈夫這一支的李姓人來繼承呢?還是讓自己這一支的武姓人來繼承?若讓李姓人繼承,可是至今已經改朝換代,不再是李唐,而是武周了,武周的江山怎麼能讓李姓人繼承呢?可是不讓李姓人繼承,讓武姓人又怎麼繼承呢?這些事,讓武則天是無比煩惱和糾結的。可以說武則天在建立武周、正式稱帝之後,這個問題,她都開始謀算了。但是這不是一個小問題,她也不能一時拿出主意。
因此,才會在中間發生諸多事情,最突出的一件事跟武承嗣和李旦有關。先說武承嗣,他是武則天的侄兒,其父是武元爽,武則天之兄,但因武則天少時和母親楊氏遭其欺凌,故此武則天在成為皇后之後,就藉機對這個哥哥進行打擊報復,流放到今天的海南三亞,武元爽就死在了那裡。
但是等武則天以天后身份臨朝稱制的時候,卻發現急需人手,因為朝堂之上反對自己的人很多,於是,她就把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召回京城,加以重用。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個武承嗣一點也不記恨害死生父的武則天,反而對武則天十分忠誠,成為武則天最為得力的一把政治利劍。從公元685年到公元698年,武承嗣做出了很多讓武則天開心的事情,比如為了實現武則天的“去李化”政治目的,不惜殘害忠良和李氏皇室子弟,比如李素節、李孝逸、韋方質、李元嘉等等一大批,幾乎全部都是死於武承嗣之手(當然幕後是得到了武則天的授意)。
另外,在為武則天掃清障礙的同時,在助推武則天稱帝的路上,武承嗣也是不遺餘力,想方設法。他深知臣民的心思,古人總是相信“天意”,於是武承嗣就人為製造了一個“天意”:公元688年,武承嗣暗中令人在一塊白色的石頭上,刻上“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然後再用“紫石雜藥”對其進行包裝,儼然是一塊深山中的自然之石。做好這一切,當然武承嗣自己不能出面,他暗中授意一個叫唐同泰的雍州人進獻給朝廷。別說今天的人們認為這石頭是假的,其實在當時恐怕那些朝臣也不是傻子,多半都要懷疑這石頭是摻假的東西。
但是知道是假,能夠繼續裝糊塗、甚至擁戴武則天的大臣基本都能活命,而知道是假,還進行反對的那些大臣,就是“忠李派”結局都不怎麼好。武承嗣是這件事的積極助推者,其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去李化”不僅是消除李氏在朝堂的影響,同時也是消去李氏的皇位繼承權。這個目的實現,那麼武則天百年之後的繼承人則必然要在武氏一脈中找,而他武承嗣無意是當時武氏一派最傑出的人選。
所以,表面上看武承嗣忙忙活活為武則天效命,而且還極盡逢迎拍馬之能事,把武則天哄得十分開心,而目的卻是為自己忙活。可是他的目的能實現嗎?還真的差點實現了。因為武則天確實產生過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不過卻因一個人而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此人叫李昭德。
他對武則天說:“魏王已封王,若再拜相,以皇親國戚之尊,卻又居百官之首,這其中是有風險的。”
武則天說:“武承嗣乃朕的侄兒,乃腹心之人。”
李昭德來了一句恨得,武則天頓然打消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念頭。李昭德說的這句話是:“自古為帝位,兒子尚且弒父,何況侄子?”
李昭德這句話讓武則天可能想到了“玄武門之變”,乃至更多的“弒君篡位”的歷史事件。因此,她意識到,不管是立誰為太子,都是有風險的,乾脆就誰也不立,也不立武承嗣,也不廢掉李旦的皇嗣身份。但是武則天的高明之處在於,她不立歸不立,卻保留了武承嗣的非分之想,就像始終把一塊骨頭伸在武承嗣的鼻子前面一樣,因為她還需要武承嗣為她效力呢。
再者李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聽話的,從私人感情來說,李旦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武則天也不忍廢掉他的皇嗣身份;從輿論影響來說,雖然武則天稱帝,建立了武周政權,但是內心向李唐的人還是非常多的,廢掉李旦,也會引發騷亂,這也不利於王朝的和平。因此,武則天最終採取的舉措,還是非常具有政治家智慧的。
但是事情的問題在於,接班人這個事,可以拖一時,卻不能靠拖徹底解決。因此,到最後,還是一個難題,一個歷史性的難題。武則天想從別處找範例,也是找不到的。想學沒地方學,只能靠自己解決,可是她需要一個幫手,或者一個心理醫生一樣的大臣來幫他解惑,此人便是狄仁傑。
關於接班人問題,依然是立“李氏”還是立“武氏”?針對武則天稱帝后,出現的這一個歷史性難題,狄仁傑對武則天說了2句話:
第一句話是:“母子和姑侄,哪個更親?”
第二句話是:“自古有兒子為母親立廟,哪有侄兒為姑姑立廟的?”
狄仁傑當時對武則天說的這2句話,其實前面說的李昭德也說過,或提過,但是李昭德說不管用,但狄仁傑說了卻管用。蓋因時也、勢也、運也、法也。這話怎麼說呢?
所謂時也,意思就是狄仁傑說這話的時機成熟,李昭德說的時候是武則天剛登基,對一個剛登基的女皇談接班人問題是不妥的,而狄仁傑對武則天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武則天已經73歲,登基7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年齡也到了該安排接班人的時候了,因此狄仁傑說的時候,武則天能聽進去。
所謂勢也,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天下大勢,一個是朝中大勢,雖然武則天稱帝有些年了,但是天下人依然是對李唐念念不忘,朝中大勢則主要表現在武氏一脈,武承嗣等飛揚跋扈,早已喪失人心,根本不是一個繼承人的好材料。
所謂法也,即方法策略,狄仁傑這個人的政治智慧,是大唐中少見的,在武則天攝政時期,可以說是唯一最高的。他對於武則天的規勸,不像某些大臣非要磕破了頭,非得搞得驚天動地,要麼自殘自己,要麼氣怒皇帝,這類大臣雖然彰顯忠君,但是卻是一點政治智慧都沒有。但狄仁傑不同,他的規勸屬於“潤物細無聲”的,他是講究方法和策略的。他對武則天說那兩句話的時候,是在積極支援武則天工作,並且摸準了武則天心思的情況下說的。
當時的情況,武則天自己也是清楚的,而狄仁傑也知道,如果把接班人選為李氏一脈,則意味著要武則天親手把自己建立的武周政權推翻、退出歷史舞臺。自己斷自己的王朝,如果一個人沒有寬廣的胸襟和長遠的眼光,恐怕是做不出來的。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氣度的。因此,狄仁傑知道,這個問題還得武則天自己來決斷,因為誰也沒有力量推翻武則天所建立的武周政權。故此,他不直接說,而是點到為止。
武則天最終的選擇,卻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她經過深思熟慮,派人把廬陵王李顯祕密接回洛陽,公元698年,被立為太子,成為武則天的正式接班人。可以說,在這件事情上,被武則天尊為“國老”的狄仁傑功勞最大。
-
3 # zhenqu
說明白這個原因,要從武則天如何當政說起。
縱觀整個古代歷史參加政治活動的不少但是成功逆襲的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武則天。
武則天剛開始參加政治活動是因為唐高宗遺傳病發作不能理事,但是高宗發病的時候還年輕不想傳位給兒子但是又不想讓大臣重新把到手的權利拿回去,於是讓武則天幫忙理政。
這一理政就不得了,武則天充分展示了她的政治才華,高宗皇帝愈發的依賴她,武則天也乘機培養了大批勢力。
高宗死了之後留下一張遺詔大致意思就是兒子你剛剛繼位還不成熟,凡是都要聽你老孃的,她幫我執政這麼多年能力強悍,你要時常聽她的。
本來中宗上位是不想讓武則天繼續參政的,但是有了這一道遺詔武則天就可以明目張膽的垂簾聽政。武則天和中宗皇帝兩人時時刻刻想著將對方搞下去。
中宗皇帝有一次想給岳父韋玄貞升官大臣們不同意,皇帝一氣之下就說我要把皇位傳給我岳父。
武則天一聽到這話那給高興的呀,立刻召集大臣開會說中宗皇帝不孝啊竟然想把祖宗基業給外人,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他廢了。
於是武則天就把中宗給廢了立了睿宗,這時候武則天勢力已經很大了睿宗皇帝在武則天面前是兢兢戰戰,市場哭天抹淚向高宗哭訴。
武則天就對大臣說睿宗皇帝太孝順啦以至於天天對著高宗皇帝哭訴不能理政,我這個老婆子勉為其難出來主持政務吧。
於是武則天就把自己的簾子搬到了龍椅邊上和皇帝一起聽政,當然多數時候是武則天在主持。但是有個簾子總歸不是個事,簾子表示你是垂簾聽政這是不合法的,你隨時都會被撤下去。武則天當然不想這樣了。
於是在睿宗皇帝執政三年之後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廢掉睿宗自己登基稱帝建立武周。
但是武則天在執政15年之後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她的武周維持不下去了,隨著她的年齡增加身體越來越差國家政權面臨存續的問題。
武周到底要傳給誰呢?
看過大明宮詞的人可能知道當時武則天有三個選擇,一個是傳給兒子也就是傳給李唐皇室,一個是傳給侄子武三思,最後一個就是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
最終武則天還是選擇讓兒子也就是李唐皇室拿回權利重新建立李唐。但是為什麼一定是李唐而不是別的選擇呢?
我們要從四個方面來說。
1古代女子參政的條件有兩種:一個是皇帝身體不好,另一個是小皇帝年幼。在這兩個條件下女子才可能參政。武則天恰好是第一種,當然第二種勉強也說得過去。
2女子參政的政治資源主要是家國一體制度,古代國家是家庭的外延組成的,反映出來就是在家庭內就是父親是家長母親是副家長,國家是皇帝是家長皇后是副家長。
正家長不行了副家長就要挑起擔子主持國家政務。
加上古代推崇孝道在家庭和國家層面是有一致的利益的,在家父親要求子女孝順,在外國家或者皇帝要求大臣孝順這個孝順就忠於皇帝忠於國家了。
而皇后或者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也可以要求皇帝孝順,這作為一種母權體現了母親對兒子的一種權利,自然就有了母親代替兒子執掌政務的可能。武則天就是壓著兩個兒子死皮賴臉的就是不把簾子撤下去。
3女子參政的形式:女子參政要麼是做一個賢內助幫助皇帝處理政務,這一個武則天做的很好。
然後就是垂簾聽政,這一個武則天更是得心應手了。最後一個就是輔政了,睿宗時期武則天就公開輔政了。
4女子參政的阻礙:女子參政要面臨古代的陰陽秩序以及男主外女主內的禮法制度。
中國古代男女之間的基本秩序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處理家門以外的事物,女子處理家門以內的事物,分工協作互不干擾。這個是古代的禮教大防,是不可更改的鐵則。如果誰觸犯了就會被罵成牝雞司晨是災星。
武則天就是突破了這兩種基本的禮法規範自己出頭登基當皇帝,但是在她執政的15年裡天天有人罵她牝雞司晨是個災星。不過武則天不在乎。
但是有一點武則天始終突破不了,就是她是從父系宗法制的體系下拿到權利的。
武則天先是因為高宗身體不好拿到權利,然後又以兒子不孝和兒子太過孝順為由篡奪權利,也就是說她的權利根本就是來自李唐皇室而不是她武則天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點點的建立起來的。
整個武周就是武則天以李唐的兒媳婦和婆婆的身份從李唐過繼過來的,那麼從父系宗法制來說你拿了你兒子和你丈夫的東西你要還回去,不然就是大逆不道要受天下人唾棄。
反應在武周政權的合法性上就是武周本身就是李唐的一部分不承認這個那麼武周就是非法的,天下人可以共擊之。
當時大臣和李唐皇室之所以認同武則天的統治是因為從父系家長制來說,武則天的權利繼承自自己的丈夫和兒子。
反應在文化上就是武則天要考慮自己晚年的祭祀問題,傳給兒子自己可以以配偶的身份獲得祭祀但是武周就消亡了。
傳給侄子自己就是孤魂野鬼得不到祭祀(祭祀只是祭祀自己直系親屬),但是武周得以繼承。
傳給女兒就更慘不僅政權得不到延續死後還得不到祭祀。
因此武則天的武周只能傳給兒子還給李唐皇室,而不是傳給女兒或者傳給侄子。到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實際上整個朝堂都站在李唐皇室身後,武則天不想傳位也不可能。
武則天迫於壓力將權利一點一點的讓給李唐皇室,最終李唐皇室推翻了她建立的武周。
當李顯給她上尊號說是則天大聖皇帝,而武則天則說自己是大聖皇后。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來武則天早就預料到自己的武周政權就是一代而亡不可能長久。
因此只要武則天沒有將父系宗法制給拋棄掉那麼她的武周政權一定是一代而亡,武周天下最後還是要回到李唐手裡。
-
4 # 淺嘗枇杷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可謂傳奇,她建立得武周政權為何不能傳承,武則天她再怎麼說也是一個嫁了人的女人,她有丈夫有兒子,武周政權等於這天下是武家的,要想傳承武家的天下,她就必須傳承給他的侄子,後來狄仁傑的一番話點醒了她,於情於理,她的兒子畢竟是她最親的人,雖然曾經的她為了政權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不過那都是往事了,還有朝中大臣不同意,天下人更不同意。
最終在朝臣的逼宮之下,武則天把天下歸還給了李家,可是這時的太子已經50幾歲了,後來李家接手天下之時,卻並沒有對武氏家族的大肆殺戮,這一切的一切都與武則天有很大的關係,她這樣做保全了以及身前身後的名譽。想想中國歷史上得呂雉,我們也可以看到武則天知進退,呂雉到最後一刻,都沒想過放掉自己手中的權利,這也註定了她悲慘的結局。,
-
5 # 孟秋言
類似的問題武則天自己也曾想過。為了武周政權長存,武則天曾糾結於將皇位傳給兒子還是侄子,後來經狄仁傑勸說——傳子尚能常享宗廟,傳侄最終定不能入宗廟,因此最後還是堅定了將皇位傳給兒子的想法。只是之後,武后寵信張昌宗、張易之兩個男寵,導致皇位的繼承存在了變數。致使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提早將皇位交給了唐中宗李顯。
中國自從進入父系社會,女性就成為了依附於男性的存在:在家依附於父親,出嫁則依附於丈夫。歷代王朝,雖有太后臨朝稱制,但所依靠的還是丈夫家的絕對地位,絕無女性自立為一家,子孫跟著女人姓並奉為先祖的事情。出現在小說中的女兒國,雖是女人當家作主,但整個社會形態不過是把男人主導的社會規則翻了個個。
武則天建立武周,就是一次由女人建立家族的嘗試。只是她的江山是在老公家的江山上建立的,大家奉她為皇除了她初期的恐怖統治之外,也不外乎認為李唐終會再現。武則天最後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可能是她的慣性思維讓她把繼承人放在了男性之間,而沒有考慮女性繼承人——就算她想過選擇女性繼承人,恐怕也是預見了女性繼承人肯定悽慘的下場。
但是,想讓武周政權長久的最好選擇其實還是女性繼承人繼承皇位。如果選擇兒子繼承,那麼武周終會變成李唐;而如果選擇侄子,武周還是武周,但是她最後就變成了外人,而不會被侄子及後任繼承者奉為祖先,祭祀香火。在武氏王朝中,她的一切功勞最後或許都會被後繼者抹去、篡改,以表示他們的江山得來的很正,而不是從一個女人手上繼承而來。
-
6 # 真磚家
要受諸多主客觀因素影響。歷史發展有其內在規律,武則天一個人難以左右。她不是不想,而是沒有做到。
一、武則天是被迫退位的
武則天年紀大了,身體得病啦,已經無力左右局勢, 被人發動“神龍革命”逼迫退位,由其兒子繼位。作為中國歷史第一女強人,她可不想以這種形式退出歷史舞臺。
她本身就是唐朝的皇太后,儘管自己稱帝改了國號,但是很多大臣都仍是忠於唐朝的,並且太子也仍然姓李,是武則天自己的親兒子。很多大臣心裡其實把武則天當成唐朝的一個特殊君主看待。武則天治理國家策略不錯,效果很好,但也需要原唐朝的臣民們支援和配合。
她在位才十幾年,時間也不長。作為原唐朝的皇太后,當朝的皇帝,也不能無緣無由的殺人,時間不允許做到趕盡殺絕。她在位確實殺了很多唐朝的宗親,但她殺唐朝的宗親,也不全都是主動的,很多是因為那些人反對他的統治。另外,她自己的兒子們也都是姓李,太子也是自己的兒子。她既然無法趕盡殺絕,就客觀上留存了唐朝復辟的機會。
首先女皇帝在歷史上就不太被認可;其次在歷史上很多的外戚專權名聲不太好。形勢比人強,武則天自己當了皇帝大家認了,但是要想完全從根基上改變整個朝代還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改變人的固有觀念更是不可能的事。
武則天也在扶持自己姓武的人,但始終無法培養出一隻能與李氏或維護李氏政權相抗衡的勢力。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曾經希望武則天將他立為太子,但武則天受各種壓力和環境制約,思前想後,最後還是將太子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李顯。
-
7 # 94310417小云
皇權神授,即授永昌,中華民族的正統文化崇尚的是父系社會價值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傳宗接代,以嫡親賢達為正統,豈可牝雞司晨母儀天下之妄言。武則天在天皇李治仙逝後第六年改朝換代,她稱帝之時以六十有七,但她並不胡塗,立武姓諸子為王為候,真是雞毛上天,飛黃騰達。但諸武也不是省油的燈,為了爭權太子位大打出手,朝堂紛亂,武三思,武悠肆等眾人,明爭暗鬥,以危機四伏,天下紛擾,一日則天大帝問計狄仁傑,昨夜朕做一夢,一隻大鵬斷了雙翼,狄閣老言,雙翼乃天后的二子李旦,李顯,恐有人對天后不利,應加強對太子諸王的保護,帝從之。有一日帝言之閣老,朕欲百年後傳位於子侄如何,狄仁傑言,陛下,兒子與侄子熟重熟輕,當然是兒子親,陛下可見過子侄為姑姑守孝仁孝的,帝言不曾看見。當今太子仁孝正值天年,切不可以侄代子亂了章法大義,帝如夢初醒,次日重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監國攝政,從而從法理上維繫了李唐天下的正統性,帝有在太廟令諸武和李氏家族立誓永不相殘,世代友好相處,天不滅唐祖宗禮法,封建思想體系和父性正統綁架了則天大帝。
-
8 # 人間千百味
武則天育有四子二女;
長公主早夭,次女太平公主,聰慧果斷深武則天喜愛,長子李弘,被立為太子,身患癆病,24歲就死了.次子李賢,先被封為雍王,後立為太子,據說他也是因和母后政見不和而被流放巴州,不久便死在那裡.三子李顯,先被封為周王英王,後立為太子.據說相貌酷似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死後,他繼位,史稱中宗.他性格昏懦,當了三個月皇帝,便被廢除.貶為廬陵王.後於705年復位,可五年後被自己的妻女(死因無從查證)合謀毒死於神龍殿,四子李旦,初封為殷王,中宗李顯被廢后,即帝位優柔寡斷,當了七年的皇帝就被廢除,被武則天取而代之。
傳位武則天侄兒必定天下大亂難以掌控,即使坐穩江山也會對自己的兒孫不利,自然不會傳給侄兒。
太平公主頗有野心也深受武則天疼愛,傳位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畢竟是女兒身,李氏,武氏恐難平復,就算坐穩江山也會傳給自己的後代,那時天下既不是李唐,更不是武周。
李旦成了不二人選,自己的親生兒子,李唐正統,武氏近親,又不會傷害太平公主,傳位李旦並無懸念。
不延續武周更是對一個王朝的負責。
-
9 # 千古浪
想要知道根本原因嗎?不是所謂的狗屁儒家思想,也不是所謂的正統觀念,更不是下面大批朝臣的反對,最根本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武則天她是個女人,而如今已經不是一個母系社會了。
如果她是個男人的話,這一切都不是問題。為何會這樣說呢?
因為她是個女人,所以他的兒子姓李,她要傳位,也必然傳給自己的親兒子,你要是非要說她可以傳給孃家人,傳給其他人,那當我沒說。
作為一個有著正常思維和能夠正常思考的女人,武則天不傳給自己的兒子她還能傳給誰呢?畢竟最親的還是自己的兒子,而她的兒子姓李,還是李唐皇族。那麼,如果武則天再嫁,那他的兒子同樣是別的男人的兒子,即便她給她兒子改性,那麼,可想兒子,她兒子繼位後仍然會改回來,這是肯定的。
所以,無論武則天如何折騰,她的兒子都是別人的兒子,她的天下也都是別人的天下,當然也是她的天下。那麼,至於她兒子姓王還是姓李,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而如果她是個男人,這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那麼,她就可以娶媳婦,生個屬於自己的兒子了。她的武周朝就可以傳承下去了。
-
10 # 柴米豆
首先,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可能一直傳承下去。至於武周政權,一代而人亡政息,則需要從武則天的心理、歷史背景等因素來分析。
武則天是個強勢的女人,也有著很強的領導力,她的武周政權顛覆了大唐政權,到並沒有使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走下坡路,而是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為後面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但武則天畢竟是一個女人,特別年老以後,歸宿問題一定時時困擾著她,傳位給誰?自己死後埋在哪裡?後世怎麼評判自己?都很現實的擺在她的眼前。
難道傳位給女兒、給侄子?這樣可能會讓大周國號存在一段時間,但能長久嗎?很多人虎視眈眈啊,朝廷中還有大量唐的舊臣,很多人表面上唯命是從,內心裡卻是希望大唐復辟的,一旦自己死後,說不定女兒或侄子控制不了局面,就怕連自己也會落個被鞭屍的下場,聰明如武則天,她看得一清二楚。
還有自己的後事問題,難道自己死了以後單獨埋葬?那是不可能的,武則天不是無神論者。她相信死後是要去見李治的,甚至要見自己的“前夫”兼公爹李世民,見了面怎麼說?說我把大唐廢了,我把你的孫子、我把我們的兒子都殺絕了?
所以武則天最終選擇把皇位傳給碩果僅存的兒子。
至於其他的,她則選擇了放下,放下文治武功,放下大周千秋萬代的夢,選擇去做一個女人、一個母親、一個妻子。
她要讓兒子自己決定是唐還是周(其實她很明白),她要和李治葬在一起避免在另一個世界孤單,她不準在自己墓的巨大石碑上留下任何文字——否則上面說些什麼呢?還是什麼不寫最好。
一個女強人最終懷著濃濃的悲涼心情,在自己走進墳墓的時刻,把自己交給了歷史。
-
11 # 小哲話史乘
當了15年皇帝的武則天最後為什麼傳位李氏?細思原因不得不佩服,武則天不愧是第一女帝。
有三個原因迫使武則天不得不歸還政權。
賀蘭敏之是武則天姐姐南韓夫人的兒子,從小便受到極盡的溺愛,使之養成桀驁不馴、無法無天的性格,在南韓夫人逝世後因無人管教,肆意妄為到竟然和榮國夫人也就是武則天母親楊氏有姦情。
楊氏中年喪夫,寂寞之情難以發洩,而正好賀蘭敏之年輕力壯、英俊瀟灑而且還不在乎世俗的倫理道德,郎有情妾有意自然而然的攪和在了一起。武則天知道後為家醜不可外揚,不想鬧大,也就聽之任之。
由於武則天的放任,賀蘭敏之竟膽大妄為到把太子李弘的未婚妻給強姦了,如此惡行令人髮指,後因諸多惡行終於被武則天賜死。
至於武三思被武則天封為樑王,其人善於溜鬚拍馬、陰險狡詐,曾為了讓武則天順利登基殺了李氏重要掌權人韓王李元嘉和魯王李靈夔等,並將忠於李氏皇族的人斬草除根。而且他為討好武則天鑄造了“大周萬國頌德天樞”以彪炳武則天的功德,由於所需銅鐵量多預算不足,強取豪奪百姓農具等物,使得百姓家破人亡,十室九空。
由此可見武家人難當重任,說不定轉眼就使這大好江山土崩瓦解,所以武則天有這一方面的考慮才沒有把皇位傳給武氏族人。
武則天怕重蹈西漢呂雉的後路,使得武氏家族被滿門誅滅。當時大多朝中官員還是心懷李唐的,如武則天的左膀右臂狄仁傑,如果讓武三思繼位這些朝臣必定發動政變,而武三思等人文不成武不就,輸贏可想而知,而且事後為了以絕後患肯定會對武氏族人趕盡殺絕,重蹈西漢呂雉家族的老路。
武則天想的不錯,李顯掌權後武氏並未受到太大的打擊,反而武三思大權在握,被賜為宰相,直到後來武三思自己作死才導致武氏家族基本被清理。
古代的繼承製度不允許武則天傳位武氏族人,再者姑侄之情哪有母子之情深,於情於理都應傳位給李顯古代的繼承製度從夏朝初步形成,由上古時期的“公天下”過渡成“家天下”,王位繼承製度為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唐朝繼承製度已經成熟,繼承製度分為“宗祧(王位)繼承”和“財產繼承”,通常由嫡長子繼承,沒有立嫡孫,沒有立嫡長子胞弟,沒有立庶子,沒有立嫡孫胞弟,沒有立庶孫,以此類推。
而且武則天曾問過她的得力助手狄仁傑是立李顯為太子還是另立武三思為太子,狄仁傑說若立李顯為太子,陛下逝世後將被供奉在宗廟裡受子孫後代祭祀;而立武三思為太子,他只會供奉祭祀自己的父母,哪有供奉姑姑的。
-
12 # 怪哉書蟲
對於周武政權為何不能傳承下去,我個人覺得和當時的男權社會有很大的關係。
接著分幾方面來說一下。
武則天皇位的由來首先,我們都知道武則天這皇位來自李唐,是從自己丈夫和兒子那裡奪來的,即便是武則天做皇帝的時間裡,太子也是李家的後代(李睿、李旦)
當然,很多人說武則天可以傳給武家子弟啊,比如自己的侄子。
繼承人的選擇武則天的繼承人一直比較被猜測的是:李氏子弟、武氏子弟。李氏子弟中還包括了一個太平公主。
是想,武則天的能耐,坐個皇位還弄得滿天下不滿,不得不重用酷吏,而太平公主的段位,明顯不適合做皇帝,可能被這群老臣啃得骨頭都不剩。
跟就不是那塊料,武則天可能是有些譭譽參半,但是在歷史上的總評價,也還不錯,很能辦實事的一個女皇帝,可無論是太平還是武三思,明顯都不是。
唯一的選擇而李氏子孫,當時的李旦可以說是武則天唯一的選擇。
李旦雖然不夠狠辣,但是性格還比較不錯,雖然不見得是個明君,但是一定不是昏君,而且還是武則天的親兒子。
李旦接手江山,固然不太可能讓這江山更昌盛,但是守住是沒太大問題的。
而李旦繼位,可以收拾眾望所歸,而自己身後也可以葬入李氏皇陵,享受李家子孫供奉。
綜合這種種考量,所以武則天只能傳位給李氏子弟,除非她想自己守護數十年的江山一片戰亂。
因為歷史上也評價武則天的朝政是:下啟開元,志巨集貞觀。你看,她和李唐從來就沒分開過呀。
-
13 # 一切都付笑談中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武則天生活在一個父系社會裡,在父傳子,子傳孫的封建倫理下,武周政權繼承法理上行不通,如果武則天身為男兒身,她的繼承一切都不再是難題,可武則天偏偏身為女人,而且又是坐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她如何傳位,面臨這許多尷尬的處境。
公元690年九月,群臣請求改國號為周,不久,長安出現“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的祥瑞,武則天大喜,於九月九日親臨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陽。
完成了改朝換代的武則天,接下來就面臨的武周繼承人難題,按照傳統,武則天應該傳位給武姓後代,也就是說她應該傳位給她的侄兒武承嗣或是武三思,可是侄兒畢竟不是兒子,如果是侄兒繼位後,武則天根本不可能供奉在太廟,因為沒有侄兒把姑姑當作祖先供奉太廟的先例,而如果選擇兒子李顯為皇太子,那就不一樣了,兒子供奉母親是天經地義,人之常情。
此外,當時擁護李唐天下的勢力非常強大,就連當時武則天的寵幸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都力挺立李顯為儲君,這讓武則天進一步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喪失人心的危險,於是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大唐神器再次迴歸李姓皇族手中。
公元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和高宗合葬乾陵。
作為中國古代唯一的正統女皇帝,雖然做到了九五之尊,但在男權社會中,她也不能逆民心向背,隨心所欲,最終還是以李家媳婦的身份入葬乾陵,武周曆一朝而亡。
-
14 # 窯洞飛仙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在政其間,政治清明,與民休息、薄徭役、輕賦稅,百姓安居樂業,歷史評價是一位有作為女皇帝。但對李姓皇族是場災難,唐太宗李世民的子孫基本殺光,對自己兒子也是冷酷無情,李賢、李顯、李旦動不動被逼退位,怕在別有用心的人慫恿下,對自己下毒手,日夜擔心受怕。
武則天建立後周政權為什麼沒有傳遞下去呢?
一丶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自建立封建王朝以來,都是男權社會,不曾有過女皇帝,是父傳子,子傳孫或兄傳弟,沒有母傳子、姑傳侄之說,武則天建立周朝,繼續人選定成為難題。
二、聖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承嗣、式三思稱武則天為姑姑)。自古以來是如此,武則天猶豫未決,宰相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狄仁傑以宗室祭祀禮法勸諫武則天,武三思、武承嗣父親和武則天同父異母兄妹,怎麼也親不過自己兒子,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自此後,武則天無意立武家為太子,並將李顯祕密召回洛陽 。控鶴監內供奉吉頊、張易之、張昌宗都曾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儲君 ,來自各方面擁護李唐的壓力下,武則天進一步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而在後來一次徵兵中,“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李顯)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 此事更加說明李唐才是眾望所歸,如果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喪失人心的危險。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
四、武則天建立周朝,其子李顯、李旦上表其母,要求賜姓武,以示尊敬、臣服。跟母姓,武顯、武旦。封武顯為武周太子,武則天駕崩後,武顯繼位,武顯也會恢復李唐宗姓,李氏王朝。朝臣、民心所向,復父姓、認祖歸宗是封建禮法正統。
綜上所述,武則天的武周政權是無法傳承下去,經一世而終,她也知道,還政於李唐宗室是民心所向,也是自己最好的選擇。
-
15 # 流浪史人濤濤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並建立了自己的國號——周。但無論武則天如何強勢,其始終無法將武氏的大周王朝延續下去,這是為什麼呢?公元690年,武則天“革唐命,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這並非一個形式,而是有實際內容的一次“革命”。
《舊唐書·則天皇后紀》中記載:初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神皇父贈太尉太原王士彠為孝明皇帝,兄子文昌左相承嗣為魏王,天官尚書三思為樑王,堂侄懿宗等十二人為郡王。
立七廟,父親追諡為帝,武氏封王,這都是武則天稱帝后的步驟,而這也跟歷史上其它改朝換代是一樣的。與楊隋、李唐相比,顯然,武則天建立的確實是一個武周政權。
改朝換代後,武則天遇到了一個大問題
我們知道,武則天稱帝之時已經67歲,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便不得不面對,這便是立太子或者太女。
無論武則天的兒子還是女兒都姓李,傳給他們還不是等於李唐復辟?那如果傳給武氏子孫呢?與武則天關係最近的便是孃家的侄子了,可是那畢竟只是侄子,怎麼辦,這成了武則天稱帝之後所面對的史無前例的大難題。
武承嗣想要成為太子
武承嗣,是武則天的哥哥武元爽的兒子,在武則天稱帝之後被封為魏王,並身居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兼知內史事,名列武氏諸王之首。
“同鳳閣鸞臺三品”,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武則天稱帝后將中書省改為了鳳閣省,門下省改為了鸞臺省,也就是宰相的代名詞。
三位重臣的諫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一是李昭德的諫言:臣聞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豈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以親親言之,則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傳之子孫,為萬代計。
其二是吉頊的諫言:廬陵王及相王,皆陛下之子,先帝顧託於陛下,當有主意,唯陛下裁之。
其三是狄仁傑的諫言:仁杰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為儲貳。
這三人的諫言,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兒子當然比侄子親,立兒子可以千秋萬載配享太廟,而立侄子,沒聽說侄子會把姑姑放到太廟中的先例。
公元698年,武則天終於做了決定,召廬陵王李顯回神都,正式冊立為皇太子。武承嗣白忙了一場,不久憂憤而死。
回覆列表
歷史造就人,機遇成全人。武則天當皇帝,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她剛進宮時因姿容好,被選為“才人”,其實也就是一個沒什麼名份的姬妾。但是她似是被公認天資高,書也讀的多,為此頗得太宗李世民賞識。但後來,太宗去世,(公元649年)武則天進寺廟為尼,可是因唐高宗李治的一次巡遊對她的發現,再次改變了她的命運。入宮後她被納為昭儀,一年後皇后被廢,武則天被立為皇后。再後來,她與李治又被稱為“天皇天后”,倍受尊崇。又由於李治身體不好,常患病疾,這樣有些事就要有武則天代而為之。加上她讀的書多,也有這個干政能力。為此使得她威望大增。李治去世(公元684年)後,武則天實際上已經取得了最高的君王之位。她頭一個兒子死的早,第二個兒子又因“不順化”莫明死掉,三子李顯雖立為帝,還不到一個月就被她廢掉幽禁起來,如此情形嚇得四子多次請求辭掉皇位。接著,武則天又將附馬也殺掉,而只留下太平公主。李治去世六年後,武則天公開稱帝。因為認為他們武家出自周文王,故將國號定為“大周”,武則天也就正式成了女皇帝,在位長達15年之久。但這時她已進入垂暮之年,那麼,在她之後,有誰來傳承接位也就成了武則天的一塊心病。依她所立的“新朝”來說,應該有武家人承襲,可她又擔心武家做不來這種大事,而李家又不服還會鬧事,因為畢竟還是在李家的地盤上。事實上,在武則天當政期間,也發生多次有李家人策劃的“謀反”,都被她殘酷鎮壓。而且,一些朝臣也是多有議論,認為政權當有李家後人承襲。武則天權衡利弊,在生命垂危之時終於作出了由三子李顯接位的決定。自此,“武周”終結,又開始了“李唐”時代。從實際情形看來,武則天作出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要不然,也因此會引發一場血淋淋的戰爭,都是絕對有可能的。以上是對這一問題的大致分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