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石蘊珠寶
-
2 # 波雲星
有關漢末三國魏晉時期的漢匈關係的相關內容散落在《後漢書·南匈奴列傳》、《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晉書》、《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
東漢末年,匈奴一分為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前中山太守張純反叛,遂率鮮卑寇邊郡。靈帝詔發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劉虞討之。單于遣左賢王將騎詣幽州。中國人恐單于發兵無已,五年,右部落與休屠各胡白馬銅等十餘萬人反,攻殺單于(羌渠)。
反叛者擁立須卜骨為單于,單于羌渠死後,其子右賢王於扶羅也繼立為持至屍逐侯單于,他立於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死於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在位七年,是後來攻滅西晉的劉淵之祖。
中平五年(188年)春,黃巾餘賊郭大等起於河西白波谷,寇太原、河東。三月,屠各胡功殺幷州刺史張懿。太常江夏劉焉見王室多故,建議以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離叛。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朝廷遂從焉議,選列卿、尚書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以焉為益州牧,太僕黃琬為豫州牧,宗正東海劉虞為幽州牧。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於扶羅為中國人所拒,就去求東漢王朝幫助返國即位。但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單于將數千騎與白波賊合兵寇河西諸郡。時民皆保聚,鈔掠無利,而兵遂挫傷。復欲歸國,中國人不受,乃止河東”。
於是,在東漢的末年,匈奴分為三部分:一為北匈奴,二為南匈奴,三為在河東平陽的匈奴。
塞內的匈奴參加了中原漢族軍閥的內戰到了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於扶羅歸附於袁紹。“初,何進遣雲中張楊還幷州募兵,會進敗,楊留上黨,有眾數千人。袁紹在河內,楊往歸之,與南單于於扶羅屯漳水”,“袁本初軍無鬥糧,各已離散,雖有張楊、於扶羅新附,未肯為用,不足敵也”,於扶羅一看不能被袁紹重用,便“劫張楊以叛袁紹,屯於黎陽”。初平四年,“曹操軍甄城。袁術為劉表所逼,引兵屯封兵,黑山別部及匈奴於扶羅皆附之。
於扶羅死後,弟呼廚泉立於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繼續居留在平陽。
單于呼廚泉,興平二年立。以兄被逐,不得歸國,數為鮮卑所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獻帝自長安東歸,右賢王去卑與白波賊帥韓暹等侍衛天子,拒擊李傕、郭汜。及車駕還洛陽,又徙遷許,然後歸國。二十一年,單于來朝,曹操因留於鄴,而遣去卑歸監其國焉。----------《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但袁紹設伏兵襲擊公孫瓚,公孫瓚引火自焚,首級被送到許都,而公孫瓚之子公孫續後也為屠各所殺。
建安七年(202年),“袁尚拒太祖於黎陽,遣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幷州刺史高幹及匈奴單于取平陽,發使西與關中諸將合從。司隸校尉鍾繇遣既說將軍馬騰等,既為言利害,騰等從之。騰遣子超將兵萬餘人,與繇會擊幹、援,大破之,斬援首。幹及單于皆降。”-----《三國志·魏書·張既傳》
統一北方後,曹操為平息匈奴騷擾,南向與劉備、孫權爭鋒,就採取了安撫懷柔的政治謀略,將南匈奴一分為五,析為互不統屬的五個部,使其各自為政。
“建安中,魏武帝(曹操)始分其眾為五部,部立其中貴者為帥,選漢人為司馬監督之。魏末,復改帥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餘落,居於太原郡茲氏縣。右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祁縣。南部都尉可三千餘落,居蒲子縣。北部都尉可四千餘落,居新興縣。中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大陵縣。”----《晉書·北狄傳》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呼廚泉到京城朝見,被曹操扣留在鄴,名為尊貴,實則操控,而由右賢王去卑回去監國。
此外,在西北方面,還有不屬中國的北匈奴餘眾,時不時與中國爭奪西域。
匈奴雖與魏有關係,但是《三國志·魏書》並沒有《匈奴傳》,卻有烏丸(或烏桓)、鮮卑以及東夷(如夫餘、高句麗、東沃沮、挹婁、濊、馬韓、辰韓、弁韓與倭人)的傳。《三國志·魏書》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的評語註解曾抄錄魚豢《魏略·西戎傳》中所記西北各種民族,但其中也沒有匈奴。
這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匈奴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漸趨衰亡,基本上失去了政治上獨立性,完全受制於曹魏政權。這些匈奴人既與漢族雜居,逐漸也就同化了;這個時期,烏桓、鮮卑逐漸強盛起來,對曹魏構成一定威脅。曹操曾親征烏桓,鮮卑則佔有了北匈奴的故地。
文姬歸漢興平年間(194-195),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流落匈奴12年,嫁給左賢王。蔡邕生前與曹操一直交好,曹操於是派人以金璧贖回蔡文姬,但她的兩個孩子卻留在了匈奴。
“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後漢書·列女傳》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
這兩個小故事也反映了當時漢匈關係的強弱格局。作為政權,匈奴式微了,但是作為一個種族,匈奴卻逐漸與其他種族融合,他們的故地為鮮卑侵佔後,其種族之留居故地者十餘萬落,也自稱“鮮卑”。
隨著北方漢人的南遷以及匈奴等民族的內遷,漢末以來中原地區的力量格局繼續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三國亂世結束不久,西晉又陷入“八王之亂”這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為後面的西晉滅亡和五胡十六國亂象埋下了伏筆。
感謝關注,我將持續為您帶來有理、有據、有趣的歷史知識和思考。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瞭解了匈奴與三國英雄們打交道的歷史,您可能會有些同情他們。
他們在漢末三國時期,也不是沒有企圖心,只是被各路猛人狂虐,屢戰屢敗。
鎮壓黃巾之亂,卻把自己搞亂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
南匈奴依附打漢,把北匈奴打成了歷史之謎。
從此,南匈奴開始跟著東漢大哥混了起來。
漢末,天下大亂,南匈奴積極幫助大哥作戰,又是打涼州叛軍又是鎮壓黃巾起義。
可是,用力過猛,南匈奴吃不消,一夥貴族起事把老單于給作了。
於夫羅沒辦法,只好跑去找大哥講理。
也是運氣不好,於夫羅跑到洛陽時,漢靈帝死了。大漢十常侍、何進、董卓們都很忙,沒工夫搭理他!
沒辦法,於夫羅只好帶領擁護他的部眾到了河內一代,跟白波賊混到了一起。
這樣,南匈奴就再次分為於夫羅部和須卜骨都侯單于兩部。
而須不骨都侯死後,南匈奴國乾脆空缺單于之位,由老王代理國政。
被麴義修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於夫羅也積極參加了討董大業,依附袁紹。
不久,於夫羅又改主意了(可能得了董卓什麼承諾吧)。
兩次被曹操收拾1、內黃之戰:聯合黑山賊,被曹操擊敗。
在黎陽得到恢復的於夫羅又和黑山賊搞到了一起。
曹操攻打黑山賊,在內黃,順手擊敗了於夫羅。
2、匡亭之戰:聯合袁術,被曹操擊敗。
結果,匡亭之戰,再次被曹操大敗。
唯一的一次勝利:迎接天子連遭敗績後,於夫羅去世,弟弟呼廚泉即單于位。
這段時間,匈奴繼續劫掠各地,蔡文姬就是在這段時間被劫持到了北方。
楊奉、董承等人帶天子逃離長安,被李傕追擊。
楊奉知道打不過西涼軍,遂召喚白波賊、南匈奴相助。
呼廚泉令右賢王去卑率軍相助。
各軍合作,擊敗李傕,迎還天子。
呼廚泉立下大功。
不過,到底實力有限,白波賊、南匈奴護不住天子,被曹操“挾天子”了。
至此,呼廚泉歸順了曹操。
被馬超收拾又過了幾年,呼廚泉又皮癢了,出來捱了一頓揍。
202年,袁尚為了抵禦曹操,企圖從幷州攻關中,分曹操之勢。
呼廚泉經不起誘惑,再次叛曹,與高幹聯兵,一起南下。
這一次,曹操根本就沒有親自搭理。
鍾繇發動馬騰抵禦。
那還有什麼說的,投曹吧。
分而治之匈奴這麼隔三岔五折騰一下也不是個事,但北方英雄們都很忙,沒力氣好好處理他們。
等到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後,開始整頓了。
曹操把單于留在朝中,將匈奴分為5部,每部選尊貴者為帥,漢人為司馬,以便監督。
如此,南匈奴部落組織名義上還繼續存在,但已完全納入曹操掌握中。
此後,南匈奴在曹魏時期不再折騰。
直到西晉末年,劉淵(於夫羅之孫)的崛起。
總的來說,漢末三國時期的匈奴,其勢分裂,而其領袖才能又非群雄對手,只能迷茫第地被人利用,四處碰壁,掀不起什麼風浪了。
-
4 # 尼古拉斯憶心
在中國古代,中原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幾乎就沒斷過,不過大部分時候還是中原佔上風。不過在三國時期幾乎很少看到匈奴或者胡人入侵中原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在東漢末年,漢朝對匈奴的掌控力已經不如以前了,匈奴也趁機想做出反攻,但是曹操率領大軍把匈奴鎮壓下來,而且那時候的匈奴實力並不是很強所以也沒能力入侵中原。 三國時期匈奴為什麼沒有入侵中原? 自春秋戰國、秦朝兩漢以來,中原民眾就面臨著遊牧民族的侵擾。這其中,又以匈奴、胡人等為代表。
三國時期匈奴為什麼沒有入侵中原?
東漢末年,朝廷對南匈奴的控制遭到嚴重削弱。南匈奴又開始興風作浪了。他們和胡人在邊境地帶燒殺搶掠、禍害民眾。但是,自從曹操出現後,南匈奴、胡人就很少侵犯中原,老實多了。到後來,不管是南匈奴還是胡人,紛紛對曹操畢恭畢敬,每年都前來許昌向曹操進貢。 曹操做了什麼,讓這些曾經囂張一時的匈奴、胡人俯首帖耳、不敢輕慢? 195年,南匈奴有了新的單于——呼廚泉。呼廚泉見中原一片混戰,趁機而入,沒想到,他們一露頭就遇到了曹操。
禍害中原幾百年的匈奴問題到此得到了根本性解決。 收拾了匈奴,曹操就向胡人開刀了。 三國時代,胡人居住在烏桓山(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以北)一帶,因此人稱“烏桓”。東漢末年,烏桓蠢蠢欲動,屢次南侵,擄掠人口財物,成為中原政權的一大禍害。官渡之戰後,烏桓與袁紹殘餘勢力進行勾結。 為了平定北方邊境、追擊袁紹殘餘勢力,曹操決定遠征烏桓。曹操的決定遭到絕大多數軍師的反對,只有郭嘉一人支援。曹操歷來很信任郭嘉,對他幾乎言聽計從,這次有了他的支援,自然就一錘定音了。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匈奴作為漢朝的超級陪練,錘鍊出了漢朝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鐵血風格,也塑造了“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的霸王氣質。與漢朝相比,匈奴就比較慘了,在國運的鼎盛期遇到了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等明君聖主,被硬生生地從帝國文明打回到了部落時代,還留下了兩個有名的典故“封狼居胥”、“燕然勒石”。
公元89年之後,匈奴作為草原上獨立的政權就已經不復存在了。他們分成了三撥人馬,各自命運不同。靠近阿爾金山一帶的頑固派,他們一路西遷,一直到達黑海北岸的草原地帶安頓下來,征服、融合了當地的許多部落,在300多年後再度崛起,向西一直打到了羅馬,被後世人稱為“上帝之鞭”。留在漠北草原的中間派,被東胡部落鮮卑人照單全收,在檀石槐時代,成為鮮卑前帝國時期的重要人口資源。靠近長城一帶的匈奴人,自認為是血統最為純正,他們成了歸化派,主動依附漢朝,願意成為漢朝的藩屬國,為大漢王朝看家護院。
西遷的那一支匈奴人暫且不去管他,他們直到300年後才有訊息,而且也與中國歷史也無太大關係。漠北的那一支匈奴人早已數典忘祖,以後都作為鮮卑人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匈奴之名與他們也沒有關係了。漠南地區的匈奴人,他們依然活躍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直到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他們才最終失去了民族共同體的意識。
漠南地區的匈奴人,他們在鮮卑人的的壓力下,不斷地向漢朝朝廷請求內遷。漢朝當時正陷入與西羌的百年纏鬥之中,無暇對北方形成新的威脅的鮮卑人做出更多的反應,因此就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同意了匈奴人的入塞居住的請求,在內地劃出了一些匈奴人聚居區。漢朝還設定了護匈奴中郎將,來統籌匈奴的事務,徵發匈奴人來給朝廷辦事。
隨著匈奴人活動範圍的不斷南移,匈奴人的王庭也從一開始的五原郡,到後來的西河郡,再到後來的河東郡。到漢朝末年時,這一支匈奴人的活動範圍已經遍佈山西省。由於河東郡的離石縣成了匈奴王庭所在,胡人甚多,以後各種胡人也紛紛以此為基地,離石縣因此繁盛了300多年,“離石胡”也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特殊的存在。
漢朝末年,雖然朝政日昏,但是匈奴被打出了陰影,只願意做漢朝順民,不敢有所動作。這種彼此相安的局面,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發生了變化。隨著這一年黃巾起義的爆發,漢末混戰摧毀了漢朝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包括幷州的匈奴人活躍地帶。公元188年,南匈奴爆發了一場政變,南匈奴右部與屠各部落聯合,殺死南匈奴單于羌渠。羌渠死後,他的兒子於扶羅繼任單于。不過,殺害羌渠的叛軍擁立了須卜骨都侯為單于,於是南匈奴再次出現了兩單于並立的局面。
按照以往的慣例,於扶羅作為正統單于,受到了部落的背叛,他決定前往漢帝國首都洛陽,希望朝廷出面,承認自己是惟一合法的匈奴單于。當他緊趕慢趕到了洛陽時,正趕上漢靈帝駕崩,緊接著京城發生十常侍之亂,隨後董卓入洛,三國演義的劇本正式開始。
中原一時無主,於扶羅恢復了本性,就乾脆搶掠一把。他帶著幾千騎兵,聯合白波軍(黃巾軍餘部),進攻洛陽附近的一些郡縣,不過當時的民風普遍彪悍,他沒有得到什麼油水。於是,於扶羅在幷州一帶輾轉逗留,最終在河東郡平陽縣一帶活動。
初平元年(190年),關東一十八路諸侯成立了反董卓聯軍,聲勢浩大,於夫羅一看這事能成,就聯合了漢朝地方部帥張楊,表示聽從聯軍號令,屯兵於漳水,歸袁紹排程。初平二年(191年),於夫羅欲叛袁紹,張楊不從,於夫羅脅持張楊出走。於夫羅與袁紹部將麴義交戰,不勝,被迫逃往黎陽,歸附董卓。
不久後,董卓敗逃長安,於扶羅又轉而與黑山軍(同是黃巾軍餘部)聯合,不想在內黃之戰中,被曹操打得大敗。於扶羅率殘兵敗將與部分黑山軍,一起投奔了淮南的袁術。193年春,於扶羅奉命進攻曹操的根據地陳留,最終被擊敗,於夫羅歸順了曹操。到了興平二年(195年),歸順曹操的於扶羅去世,其弟呼廚泉繼位,王庭駐在平陽。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呼廚泉背叛曹操,袁尚派郭援、高幹,聯合呼廚泉,進攻河東郡。曹操則派司隸校尉鍾繇在平陽包圍南匈奴軍,南呼廚泉最終戰敗,再次向曹操投降。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討伐袁氏集團的幷州刺史高幹,向呼廚泉求援,遭到拒絕,最後高幹戰敗被殺,幷州也被併入曹操的勢力範圍。
於扶羅與呼廚泉兄弟兩人,趁著中原漢地戰亂,多次參與混戰,已然把自己當做了漢地諸侯。由於中原內戰,許多百姓紛紛逃到匈奴部落以避難,導致匈奴的勢力膨脹。這引起曹操的高度警覺,他便派樑習出任幷州刺史鎮守幷州。後來又看到匈奴人反覆無常,曹操擔心百年之後匈奴勢大難制,在做了魏王后,就開始著意削弱匈奴的勢力。他藉著呼廚泉朝見得機會,將其留在了鄴城,用上賓之禮對待他。讓他的右賢王去卑回去幫他管理南匈奴各部。
曹操同時將南匈奴分為5部,每部選尊貴者為帥,令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令左部居太原故茲氏縣(今山西省汾陽東南)、右部居祁縣(今山西省祁縣東南)、南部居蒲子縣(今山西省隰縣)、北部居新興縣(今山西省忻縣)、中部居大陵縣(今山西省文水縣東北)。匈奴部落組織雖然名義上雖還被繼續儲存著,但權力卻已全部落入曹魏政權的手中,單于只是徒有虛名的稱號,南匈奴國家政權到此完結。
匈奴人改變了遊牧的生活習性,開始了農耕生活。不過他們的酋帥依然是單于一脈,在匈奴人中有著強大的號召力。他們慢慢的也開始漢化了,取了漢人的名字,由於他們認為自己是漢朝皇帝的外甥,就讓自己姓劉。其中,呼廚泉的一個孫子名叫劉淵的,他建立了滅亡西晉王朝的漢趙政權,這算是匈奴人百多年來參與漢地群雄混戰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吧。
漢趙政權有效控制面積不大,因為他只是作為中原各種武裝勢力的盟主存在而已。僅僅18年後,漢趙政權就在羯人建立的後趙政權的攻擊下覆滅了。此後,單于一脈的匈奴貴族階層漸漸無聞,消失在民族融合的大趨勢裡。
在河套一帶,還有匈奴別部的鐵弗部落,他們自稱繼承了匈奴單于的法統,建立起胡夏國家。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叫做赫連勃勃,他攻佔了關中一帶,一度勢力頗為強大。可是他的兒子們卻爭權奪利,很快就被北魏道武帝拓跋燾各個擊破。赫連昌、赫連定分別在戰場上被殺,匈奴人建立的最後的國家滅亡。
-
6 # 歌舞三國
有,遇到三國曹操這些猛人,匈奴根本不敢怎麼樣
南陽軍閥袁術,鼓動黑山軍殘部和南匈奴於夫羅從北面向兗州進攻;
袁術從南面向兗州進逼,企圖南北夾擊,奪取兗州。
曹操首先把北面的黑山軍殘部和南匈奴於夫羅勢力擊退,然後集中主力,向駐紮在封丘(今河南封丘)的袁術發起反擊。
曹操先打駐紮在匡亭(今河南長垣縣西南)的袁術部將劉詳,引誘袁術前來救援,在半路佈下伏兵,一舉將袁術擊潰。袁術望風而逃,曹操乘勝追擊,袁術一直逃到九江,來自南陽方向的威脅從此減輕。
三國時期曹操如何處理匈奴關係東漢末年,朝廷內部風雨飄搖,混戰連年,部分匈奴人還是想趁機作亂的。與漢朝結盟的南匈奴繼續往南遷移到長城以內,並定居下來,為皇帝守衛邊境。欒提呼廚泉單于在山西中部的平陽安定下來。這個時候,東漢王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內亂頻繁。欒提呼廚泉單于也想渾水摸魚,絞盡腦汁想起來他的一位遠祖曾是漢朝公主,於是他用了大漢帝國的國姓“劉”。
但這個時代卻英雄輩出,譬如曹操。而漢與匈奴的關係,不再是當時主要民族間關係,烏桓、鮮卑成為當期曹魏政權需要處理的主要民族關係。
曹操在對待這些少數民族時,基本繼承了漢朝的做法,採取討伐與懷柔的兩手對策。不過,曹操在運作上要巧妙得多。曹操雖然動用武力,比如,殺死匈奴單于於夫羅;北征烏桓;派刺客刺殺鮮卑首領軻比能等等。
但是,曹操更多的還是注重以懷柔政策來安撫人心。曹操在統制少數民族時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並積極推進少數民族向內地移住。曹操將內遷的南匈奴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匈奴貴族子孫為五部帥。移住內地的少數民族中有一部分編入魏的軍隊,對這些少數民族施以漢化教育。不僅使邊境地區得到安定發展,也改善了內地人口不足的問題,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曹操推行的這一套細緻周全的少數民族政策,在魏統治之時,對北方民族的控制基本上很順利,沒有發生什麼大的問題。
但是曹操的政策也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內地少數民族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在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漢族的人數。從這方面來看,似乎為以後的胡族叛亂埋下伏筆。
匈奴死灰復燃是在晉南匈奴歷代單于與兩漢皇家世代通婚,故內遷後從漢俗,改姓劉。劉姓匈奴又是屠各種中最為高貴的一支。
東漢末,曹操將內遷的南匈奴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匈奴貴族子孫為五部帥。
西晉時,晉武帝司馬炎將南匈奴五部帥改為五部都尉。當時南匈奴五部的分佈情況是:左部最大,一萬餘落,居茲氏縣(今山西汾陽縣);右部六千餘落,居祁縣(今山西祁縣);南部三千餘落,居蒲子縣(今山西隰縣);北部四千餘落,居新興縣(今山西忻縣);中部六千餘落,居大陵縣(今山西文水縣)。
西晉內部有人對這種情況感到擔心。上疏建議將胡族遷到域外,提出“建議把這些胡人遷到長城以北。”敲響警鐘,認為如此放任不理恐會出現可怕的事態。
皇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晉武帝司馬炎對南匈奴五部帥進行了整改,改為五部都尉。當時南匈奴五部的分佈情況是:左部居茲氏縣;右部居祁縣;南部居蒲子縣;北部居新興縣;中部居大陵縣。
晉武帝認為天下已經大定,為了防止東漢末年各州郡群雄並起、紛爭割據的局面重演,必須堅決裁去州郡之兵。沒有記住“天下太平,忘戰必危”。
而實際上,內遷的匈奴人漢化程度已經很深。如劉淵是匈奴左部都尉劉豹的兒子,他以人質的身份長期居住在洛陽,博覽經史。他決心把自己鍛鍊成文武兼才,因而一邊讀書,一邊習武。比漢人還有學問,晉武帝司馬炎封他為北部都尉。由於劉淵輕財好施,又得人心,又有文化,南匈奴各部的豪傑之士都來投奔他。
-
7 #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因為以匈奴為代表的遊民民族這個時候都比較弱雞,都是三國邊境刷經驗的地方,因為戰事不大,所以看起來沒有戰事,但是卻有戰爭的!
到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把匈奴分為五部,部落貴族為帥,漢人為司馬,相互監督,甚至單于呼廚泉都被曹操留在首都當人質!此時的匈奴溫柔的像個小綿羊!
烏桓早期的烏桓在東漢末年的時候被各路人馬痛打,甚至被白馬將軍公孫瓚打的七葷八素,好不容易有了個首領踏頓,稍微出彩一點,和袁氏等人關係不錯,和袁紹聯合擊敗公孫瓚,本以為小日子要起來了,結果因為收留袁熙,被曹操一舉攻破,踏頓斬首,烏桓投降,精銳部分成了赫赫有名的虎豹騎,而烏桓部落就此衰落!
其他其他諸如孫吳的山越,成了孫吳擄掠人口的物件,悽慘不已,而南蠻則是諸葛亮南征,徹底打服了南蠻各個部落,。
總而言之北方的遊牧民族被曹魏按著打,出頭直接打死,西面羌等遊牧民族都被同化了,西南南蠻被諸葛亮徹底打服,而東南山越被孫吳不斷擄掠都快滅絕了!不是沒有戰事,而是同中原各個大戰相比,實在太過弱雞!
-
8 # 歷史吃瓜客
首先,三國時期肯定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指向中原的。其中諸葛亮曾經七擒七縱孟獲,東吳除了類似活動外,還曾今派衛溫和諸葛直組織一萬人的部隊到海外的夷州和亶州去抓壯丁。但是東吳的船隊只找到了夷州,抓回來千把人。
當然最主要的對外作戰還是魏國的北部邊境,當然包括匈奴,還有烏丸和鮮卑。
三國時期的匈奴自從漢武帝時期,匈奴就被打成南北兩部,其中北匈奴遠遁,再也沒回來過,南匈奴依附於中原王朝。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時,南匈奴單于的兒子於夫羅也過來參加勤王,諸侯混戰開始後,先後依附於袁術和袁紹,後來被曹操多次打敗而臣服。
總體來說,這個時期的匈奴戰力就是渣渣,主要作用就是幫扶中原守護北方邊境。這個於夫羅就是後來趙漢開國皇帝劉淵的祖父。
烏丸這個時期烏丸有兩位首領先後崛起,威脅中原王朝。第一個就是蹋頓,被曹操張遼部消滅,所謂“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後來一位就是步度根,被鮮卑首領軻比能所殺。
鮮卑其實,烏丸和鮮卑都屬於原來定義的東胡,這個時期鮮卑的代表主要是軻比能。曹操的黃鬚兒北征代郡打的就是這個軻比能,降而復叛,最後被幽州刺史派一個叫韓龍的人成功刺殺。從此,北部邊境進入較為穩定的時期。
-
9 # 野火日記
三國時期當然有與匈奴的戰事,但是當時北國魏廷治理能力都是不錯的,保持了相當雄厚的實力,匈奴並不是魏軍的對手。
-
10 # 玉之溪
三國時期,匈奴好像都散夥了,出現了好多別的稱呼,出現了眾多的遊牧民族。當時曹操北伐烏桓,諸葛亮七擒孟獲都是再拓疆土的。也是對北方乃至周邊少數民族的征伐,以便增加人口、土地等,擴軍備戰。
也不是都是內鬥。
當時的匈奴,要不遠走,要不該換族稱要不融入漢族群。其實匈奴還是存在的。只是沒有以前有強大的號召力。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到了晉朝時期,五胡亂華時期,匈奴又暴走了一陣子。
回覆列表
沒有,有,或者說不算有
西晉最出名的匈奴叫劉淵,他在304年統一匈奴五部,建立漢國,這個漢國後來改名趙國,史稱漢趙或者前趙,就是這個漢趙滅了西晉
而這個劉淵,可以追溯到東漢初年,那時候,他的不知多少代祖宗為爭奪單于位鬧分裂,把匈奴分成南北兩部,其中南部匈奴在日逐王帶領下歸順了東漢,成為東漢一份子,居住在山西周邊,而北匈奴呢,則是西遷,遠離大漢
就這樣,過了一百多年,一直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而與此同時,留守的南匈奴,也是不安穩,因為老單于在派出徵召部隊不久,就死了,其餘人等為爭奪匈奴統治權大大出手
最終,老單于另一個兒子呼廚泉取得匈奴單于位,他任命於扶羅兒子劉豹為左賢王,這樣,匈奴又統一了起來
就這樣,五部匈奴一直很安穩,即便司馬炎以晉代魏,匈奴都很安穩,還派遣質子到洛陽學習,比如劉豹的兒子劉淵就在洛陽做了很多年質子……
304年,劉淵建國漢,開始滅晉
其實,匈奴已經歸順大漢一百多年,在漢末三國期,雖然也有參與,但更多的算是內鬥。即便再過一百年後的劉淵時期,也是內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