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雞毛蒜皮的事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1]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2]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諡號忠。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1]

    岑參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因聰穎早慧而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了三年後獲授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週歲)。

    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 2 # 天龍八步走

    高、岑二人與王昌齡王之渙並稱“邊塞四詩人”。

    二人年齡相差約十歲,享壽也相差四五年;詩風上高詩奔放壯烈,又多次帶兵參戰,所以多描寫將士情懷,岑詩壯麗雄奇,但他多從事文職工作,所以大多描述邊塞生活,但二人詩作都有悲壯之義,才華上岑甚至略高於高適,都被後世敬仰並建館立祠紀念;事業上,兩人均是重臣之後,高做官做到刑部侍郎,岑做到郎中、刺史,官階相差也不算大。

    從以上看,兩人境遇很難用“迥異”來評價!若要說“迥異”,只能說岑參後期官場顛沛波折,最終客死途中顯得淒涼些,但從二人經歷來看,高適是真刀實槍打過仗有戰功的,而且往上一代職位也要比岑他爹高一些,所以,高比岑“混的”稍好些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當然,這也與當時唐朝國運時事有關,運氣影響的成分更大些。

  • 3 # 司馬情1

    高適和岑參都是邊塞詩人,被譽為“邊塞詩雙子星”,但由於二人家庭背景、人生經歷不同,所以就決定了二人的境遇也必然不同。

    高適晚年任職四川而發達,雖有失職責任好在皇帝沒有追究,後來還進封官職,足見朝廷對高適還是嘉獎的。雖對朋友有些虧欠,晚年內心自感不平靜,但並不妨礙他作為一個傑出的邊塞詩人被後世銘記。

    有人總結岑參,出身官宦世家,投身邊塞風沙;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榮光擦肩而過,仕途漸行漸遠。好不容易弄了個正四品官,但卻是一個空架子,雖有報國之心但卻不得志,最後病死在成都的旅舍裡,後人評價:岑參的一生是悲催的一生,要多慘有多慘。

  • 4 # 嘉人小魚兒

    高適和岑參自唐宋以來一直被人們並稱。他們的詩風相近,以“風骨”著稱。都曾廁身戎幕,擅長以古詩尤其是七古的形式來寫邊塞題材,而且詩中充溢著感激不平之氣。共同的背景和近似的經歷形成了高、岑邊塞詩的共同特點:報國立功的理想抱負,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獻身精神,悲壯慷慨的風格。個性、經歷和生活體驗的差異造成了二人詩風的不同特點:高適悲壯而深刻蒼涼,岑參悲壯而昂揚豪邁;高適直抒胸臆,語言樸質,岑參寓情於景,語言瑰麗,想象奇特。

    高適和岑參是盛唐時期邊塞詩較為著名的詩人,他們的詩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在詩歌創作風格上也極具鮮明的藝術特徵。

    這一時期軍事、經濟力量都已發展到頂點。在這種氣氛下,一部分嚮往功名的文人學士把跟隨邊將出徵作為仕進的一個重要途徑。他們除了謀求官職外,還寫了大量頌揚邊塞戰爭和同情下層士卒生活的詩歌,即為邊塞詩。高適、岑參的詩作在其中獨樹一幟。開拓了邊塞詩的盛大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對稱矩陣的不同特徵值的特徵向量相互正交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