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寫作情緣
-
2 # 促統聯誼會董文西
我們碭山屬於豫魯蘇皖大淮海文化傳統交際圈,受孔夫子老人家儒家思想薰陶,也是往西以前大宋開封的京都輻射帶,最重視禮儀往來,民風豪爽激揚!
-
3 # 於長友論文
我在東北的長的山,這裡有四大怪。即大姑娘叼菸袋,窗戶紙糊在外,吃水用麻袋,生完孩子吊起來。大姑娘叼菸袋,是說這裡的姑娘喜歡抽菸,而且喜歡叼著一杆一頭帶著銅煙鍋的長柄菸袋。窗戶紙糊在外,是講農村糊窗用的是浸過豆油、粘上道道麻繩的牛皮紙。這樣的牛皮紙貼在窗外,可以更好地遮風擋雨。所謂吃水用麻袋,是講東北天寒地凍時人們將江河中的寒冰敲碎,用麻袋裝好。將寒冰加熱融化,變成水。所謂生完孩子吊起來,是講對於剛出生的孩子會將其置於搖籃之中吊在半空。搖籃在人手的推動下不停地前後搖擺,便於嬰兒安寧。不過,這些風俗早已成為遙遠的過去了。但是,對於我本人而言,不僅親歷,而且彷彿就在眼前。
-
4 # 鄉村文化一點通
貴州黔東南是全國苗族侗族最大的聚居區,黔東南擁有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原生態傳統民俗文化。由於歷史原因,苗、侗先民們為躲避戰爭,翻山越嶺,克服種種困難,來到黔東南,他們是黔東南的開山始祖,最初容納他們的只有山川、森林、河流。千百年來,苗侗先民們與森林、樹木、山川、河流相互依存,在適應自然環境的過程中,積澱了深厚、樸實的原生態民俗文化。黔東南苗侗民族原生態民俗文化體現在歌舞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俗文化等方面。
黔東南自治州有著豐富的歌舞文化,是歌舞的海洋,素有“苗鄉侗寨、生態家園”之美稱,苗、侗同胞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其中古歌、坐夜歌、遊方歌、苗族飛歌、苗族短歌、情歌、敘事歌、琵琶歌、侗族大歌、敬酒歌等最具代表性,一支支歌曲彷彿Teana之音,訴說著遠古浪漫;舞蹈有蘆笙舞、祭禮舞、樂舞、板登舞、銅鼓、木鼓舞、錦雞舞、踩歌堂等。民族服飾文化方面,苗族盛裝披銀戴銀和悠久的銀飾文化被譽為“銀的海洋”,苗族服飾同時又是苗族人民的符號象徵,是穿在身上的一部“無字史書”。
總之,黔東南獨特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環境,孕育了苗侗等各族人民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生成、保留和傳承著獨有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千百年來,黔東南的少數民族以歌舞傳承文化、以服飾記載歷史、以蘆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張揚豪情,將“原始的自然生態、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歷史遺存”巧妙地融合成絢麗多姿、神秘獨特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圈,成為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是“世界苗侗原生態文化遺產保留核心地”,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村落數量為全國市州之最。
回覆列表
真所謂“百里相隔不同俗”,尤其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衍生中,許多地方的民風民俗,結合各地的特色文化,顯得日新月異,五花八門。
當然,在我們甘肅一帶,更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這裡,就結合黃土地的風土人情,說說我的家鄉甘谷。
正所謂南西相隔,貧富懸殊,卻有了這樣的文化差異,南方經濟發達,便多了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的文山會海,傳達致富經。而我們西北,經濟落後,但對傳統文化有懷舊情結,自然而然產生了各種送文化下鄉的廟會,這也是甘谷人的風俗。
除過各種“盛世歡歌,文化下鄉”的廟會外,家鄉甘谷的大年三十晚上接先人,和大年初三送先人,也是一種龍文化下的“百事孝為先”的敬孝。每每年除夕夜到大年初一,全家人不外出,為古去的先人放飯,燒香,守孝,這是一種親情的延續,也同時傳承了華夏的文明。
接著,從大年初八到年十五,更是家鄉的社火上場的時節。那當兒,舞獅,高翹,戲劇,會在鞭炮轟鳴,鑼鼓喧天中粉墨登場,火了整個甘谷,也歡了整個甘谷人。
想想,一個地方的文化傳承,和一個地方的地域特色,不僅造富了一個地方,更年延續了古文化的文明。
故而,家鄉風俗是濃濃的鄉情,更上下五千年傳承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