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農村閒人搞野

    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引起的雛鴨一種高度致死性、急性傳染病。病程短,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其特徵性病變主要表現為肝臟腫大、表面有出血斑點。該病主要發生於1月齡內雛鴨,尤以2周齡內雛鴨易發。

    (1)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1~4天,發病突然,傳播迅速,病鴨離群呆立,食慾廢絕,行動不協調,全身性抽搐,雙腳痙攣性向後踢,頭向後仰,呈角弓反張,這是本病死亡時的典型體徵。

    (2)剖檢病變 主要表現為肝腫大、質脆,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點,膽囊腫脹充滿膽汁,膽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綠色,脾有時腫大呈斑駁狀,腎腫大、蒼白。

    (3)診斷要點 本病主要發生於2周齡內雛鴨,死前表現為全身痙攣,頭向後仰,肝腫大出血。據此,可初步診斷為鴨病毒性肝炎。

    (4)防治方法 本病的預防可採用鴨肝炎弱毒疫苗免疫種鴨,二週後再加免一次,可使其子代雛鴨透過卵黃而獲得抗體,並保護雛鴨在1~2周齡內不發病。也可在雛鴨1~3日齡時注射鴨肝炎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可保雛鴨在10~15天內免受鴨肝炎病毒感染。另外,對未接種疫苗母鴨所產小鴨,也可在1日齡接種雛鴨用鴨肝炎弱毒苗,免後3~5天即可產生免疫保護。發病雛鴨可注射高免血清或卵抗,每隻鴨1~2毫升,注射後第2天就可控制死亡。

  • 2 # 快腿張跑腿

    鴨病毒性肝炎主要發生於一月齡以內雛鴨,成年鴨雖能感染,但不發病,成為帶毒者。易感鴨群透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一旦感染便迅速傳播,短時間內雛鴨群中大部分鴨感染髮病。鴨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以冬春季節發病較多,這可能與鴨舍衛生環境較差有關。一次嚴重的發病流行,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達90%。鴨病毒性肝炎的潛伏期很短,發病急,傳播迅速,雛鴨開始發病時未見任何症狀而突然死亡,幾小時後波及全群,出現多種不同的臨診症狀。病初,精神萎靡,垂頭縮頸,兩翅下垂,行動呆滯,食慾廢絕,兩眼閉合,呈現昏迷狀態,不久死亡。有些病例則表現神經痙攣性抽搐症狀。病鴨常側臥,步態不穩,雙腿抖動,倒地蹬踢,就地旋轉,呼吸困難。瀕死之前,頭頸背向,呈角弓反張之狀,故有“背脖病”之稱。鴨病毒性肝炎特徵性的病變是肝臟腫大,質地脆弱,色澤暗淡或稍黃,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點,個別有壞死灶。膽囊腫脹呈長卵圓形,充滿膽汁,膽汁顯茶褐色或淡綠色。脾有時腫大,表面有斑駁狀花紋。腎有時腫脹和樹枝狀充血。胰腺腫大,其他器官無明顯病變。根據雛鴨發病且死亡嚴重,成年鴨和其他家禽無明顯發病,發病突然,傳播迅速和急性經過的特徵,病死鴨解剖病變特點是肝臟腫脹和出血等特徵,可懷疑為鴨病毒性肝炎。一種更為可靠的方法是接種1~7日齡的無母源抗體的敏感雛鴨,複製出鴨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狀和病變,而接種同一日齡的具有母源抗體的雛鴨,則應有80%~100%受到保護,即可確診。也可按規定採取病料送獸醫檢驗部門進行實驗室診斷。各種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對鴨病毒性肝炎均無預防和治療作用,一旦雛鴨發生鴨病毒性肝炎,應迅速採用抗體療法,即在發病早期用康復鴨血清或高免卵黃液進行治療,每隻雛鴨皮下或肌內注射1毫升,一般注射1次,必要時次日再重複注射1次。及時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是預防鴨病毒性肝炎發生的關鍵。目前使用的疫苗是鴨肝炎病毒雞胚化弱毒疫苗,成年種鴨開產前皮下注射2次,每次1毫升,間隔2周,開產後3個月再強化免疫1次。經注射過疫苗的種母鴨所產的蛋即含有抗體,所孵出雛鴨體內母源抗體可維持2~3周,可保護雛鴨在最易感染的時期避免感染鴨病毒性肝炎。在鴨病毒性肝炎流行嚴重的地區,需要在3~4周齡時再接種1次疫苗。如果種母鴨未曾接種過鴨病毒性肝炎疫苗,則後代雛鴨對鴨肝炎病毒易感性高,這時可用鴨肝炎雞胚化弱毒疫苗(DHV-81)或進口鴨肝炎疫苗(F61)免疫1日齡雛鴨,疫苗100倍稀釋後,每雛皮下注射2毫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腦子總在不停的想事情怎麼讓它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