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伯倫草書
-
2 # Javis1977
張旭嗜酒成性,常常縱酒酣飲,縱情於酒,往往大醉後呼叫狂奔,手舞足蹈,然後伏於案旁,提筆落墨,揮毫做書,變化無窮,下筆如有神助。因此世人皆稱之為“張癲”。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將張旭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焦遂並稱為“酒中八仙”。杜甫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將張旭醉後揮毫的神態刻畫得活靈活現。他每次醉後所作的草書奔放不羈,縱筆如兔起鶻落,氣勢如虹,有急雨旋風之勢,被稱為“狂草”。因而黃庭堅稱其為“草書之冠冕”。甚至時人還將他的草書和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稱為“三絕”。
謝謝邀請。張旭愛喝酒是唐時出了名的,不然為什麼張旭和李白、賀知章相友善,被杜甫列入“飲中八仙”,可謂是性情中人,他熱愛大自然,觀公孫大娘舞劍悟出狂草筆法,他從擔夫爭道悟出書道,在張芝,王羲之父子草書基礎上首開狂草之先河。據史料記載,張旭非常擅長洞悉萬物,在自然規律中摸索用筆之法,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融合個人情感,將草書藝術推向藝術顛峰。張旭的狂草藝術的發揮也與他喜好喝酒,借酒興奮發力也有一定的關係。
張旭的狂草雖狂,但他的狂草藝術性,嚴謹性極強,他為後人確立了狂草的規範性、可識性、大眾性這三大藝術支柱:
一是規範性。
張旭首開狂草先河,因他常喝酒大醉而滿長安街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所以又有張顛的“雅稱",他的草書看起來很顛狂,但章法很規範,他是在張芝、王羲之行草書的基礎上升華的一種狂草,細察其書體絕無不規則的塗抹。很多細微的筆畫、字間過渡都交待的很清楚,絕無矯揉造作之感。杜甫說他:“揮毫落筆如雲煙”,卻不越書道法規。筆法墨法字法章法看怪不怪。明項穆《書法雅言》評張旭書法:“其真書絕有繩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規矩。”歷代書論對張旭於好評而無非議,當今人們將張旭冠以書神之名。
二是可識性。草書成熟期從漢代至今,代代草書聖手為我們留下了約定俗成的草書符號和草字。
大草對應的是小草,每個草字都有一種或幾種草法,而且有的草字和另一個草字非常相像,稍不注意就會寫錯,所以無論哪一個草字在迅疾地書寫中,都要字字精準,否則"差之毫釐"就會"謬之千里",一字之謬便會滿篇皆失!
李白在他的《草書歌行》中這樣描寫懷素寫狂草:“……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身向壁不停手,一行大字狀如鬥;惶惶如聞鬼神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其字也草法嫻熟,技驚四座。但是無論怎樣驚世駭俗,仍然是完整而藝術化的漢字生命體,且字字可識,至少是草書專業人士可識讀。
三是大眾性。草書自古以來生命力之所以長盛不衰,就是因為臨事從宜的簡約書寫,為人們生活生產和國家安全戰事需要,提到了省時省力的便捷作用而走到今天。如今由於電腦的鍵盤代替了書寫,使草書成為一種純藝術。唐宋八大家領軍人物韓愈對張旭狂草稱讚不已:“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鬼神,不可端倪。”他把狂草藝術與人的精神,不惜筆墨透析的淋漓盡致。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懷素到後來得到認可,史稱‘顛張醉素’)等大家,均有褒貶,唯對張旭讚歎不已,沒有微詞,這次書史上絕無僅有的!張旭狂草的規範性,可識性,大眾性為狂草劃定了一個形神標準,這三個高壓紅線,如同三根立柱,構建了狂草的藝術殿堂!我們今人依此“三性”才能進得去!
下圖為本人為工藝裝裱臨張旭《古詩四帖》《肚痛帖》懷素《自敘帖》黃庭堅草書帖及本人在題畫草書敬錄毛主席《沁園春 雪》草體榜書《金戈鐵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