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菜根漫譚

    “娑婆”是佛教梵語的音譯,也譯為“索訶”、“娑河”等,總的含義是“堪忍”。娑婆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娑婆世界”(凡人所處的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所以,“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它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一是說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佛菩薩在汙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佛菩薩和眾生雖然都能堪忍,但區別在於:眾生的果報是緣於自私,貪慾,愚痴;佛菩薩的果報卻是緣於無私,有情,智慧。簡單說,眾生是為自己而受苦,佛菩薩是為眾生而受苦。 婆娑,最早的出處是《詩經.陳風.東門之粉》中“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毛詩》給“婆娑”的註解只有兩個字——“舞也”,說明“婆娑”最早是用於形容舞姿。 後來,“婆娑”逐步被引申為: 1、人的蹣跚醉態。如:“婆娑巨醉,故能斬蛇鞠旅” 2、從容悠閒 的樣子。如:"優遊貴樂,婆娑綺紈之間,不知稼穡之艱難”。 3、枝葉扶疏的樣子。如:楊柳婆娑。 4、眼淚下滴的樣子。如:淚眼婆娑。

  • 2 # 菩提佛語

    “娑婆”和“婆娑”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詞。

    “婆娑”是個土生土長的本土辭藻,最早的出處是《詩經.陳風.東門之粉》中“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毛詩》中給“婆娑”二字的註解只有簡單斬截的兩個字——“舞也”,表明“婆娑”最早是用於形容舞姿的。

    東漢蔡邕所撰《曹娥碑》,碑文一開始就說孝女曹娥的父親曹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明代著名學者沈德符在《野獲篇.禮部二.女神名號》中對此的解釋是“按《曹娥碑》中所云婆娑,蓋言巫降神時,按節而歌,比其舞貌也”,曹盱是一名巫師,向神祈福時要隨著音樂盤旋起舞,“婆娑”所形容的,正是這種盤旋的舞姿。

    這位曹巫師跳舞的地點有時很不安全,比如他最後一次跳舞是在某年五月初五潮神伍子胥的祭典上,他在潮頭“婆娑起舞”時“為水所淹,不見其屍”,這才成就了流傳至今的“曹娥求屍”著名典故。

    此後“婆娑”二字一直用於形容這種盤旋起舞的姿態,並且有了一些引申含義,但大多數引申意還是從“婆娑舞姿”而來,用於形容酷似盤旋起舞的姿態。

    “娑婆”是外來音譯詞,典出佛經,是從梵文中音譯而來。《妙法蓮華經》中:

    “云何名娑婆?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

    註解中則說“梵雲娑婆,此雲堪忍”——“娑婆”是梵文直接音譯,如果意譯就是“堪忍”。

    “堪忍”什麼呢?就是“諸眾生三度及諸煩惱”,也就是世界上林林總總的一切,包括好的和不好的,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不論您是否理解和喜歡,都只能無奈地接受。

    文章一開頭提到我那首悼亡詩,說“人生最慟是娑婆”,正是抒發對這種不能忍受、卻又不得不忍受之人生百態的鬱悶之情。

    說到這裡大家都看明白了吧?“娑婆”和“婆娑”雖然是相同的兩個漢字,但語源和語意都大相徑庭,是不能混淆的。

    但當代混淆“婆娑”和“娑婆”的人的確不少,且大多是把該用“娑婆”的地方用了“婆娑”,如小有名氣的男歌手張姓、女歌手潘姓,都推出過名為《婆娑世界》的歌曲,且彷彿惟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用錯了詞一般,在推廣案中大談“婆娑世界就是佛祖所創的三千大千世界”(這恰是“娑婆世界”的解讀)。

    而一些中文網路寫作圈裡流行的網路小說、文章中,把“娑婆世界”寫成“婆娑世界”更近乎成了通病,甚至還有人起了“婆娑世界教主”之類的筆名。

    或許,這也是“娑婆世界”裡諸般“堪忍”之一吧。

  • 3 # 墨升

    娑婆苦,苦婆娑,大千世界緊張羅。光陰荏苒盡蹉跎,幾多人世任消磨。澄潭月,鏡樣磨,無風難起浪,何處引風波。人一世,空結網,為誰辛苦為誰忙!有朝一日無常到,兩手空空見閻王。傀儡戲,他你我,冥冥之中誰執掌,又是何人牽繩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俄羅斯的10萬噸級超大甲板航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