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戴老師講歷史
-
2 # 品讀歷史人生的意義
說實話這個問題也恰恰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項羽是戰國時代楚國貴族的後代,思想還停留在那個爭霸時代,秦國滅了楚國,而且項羽的祖父楚國大將項燕,叔父項梁也在秦楚戰爭中犧牲了,從感情上講項羽有報私仇的因素。
從而項羽覺得秦國的一切都是錯誤,當然也包括秦始皇的正確領導方法比如:郡縣制度,全國統一標準等,項羽看來都是錯誤的,應該回到戰國時代那樣有一個強大的諸侯王,領導另外的諸侯王一樣,他自己的封號“西楚霸王”足以說明項羽的戰果情節,只要是秦朝的都是錯誤的,就因為秦國滅了楚國。
這足以說明項羽的眼光和觀念的陳舊不堪,一點也不顧人民渴望統一,渴望和平的強大願望,只照顧自己的感受,而繼續用分封制管理天下制度,失去了民意的支援。
這也讓其在楚漢戰爭中由強變弱,有弱變成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在一次次失敗後總能重新擴軍,招募新兵再戰,民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時代不會,也不能走回頭路,可惜項羽沒有想到這些,所以他不會繼秦始皇之後做皇帝,儘管他有再多的人馬和實力都不會做皇帝。
可嘆可嘆!
-
3 # az2777
項籍手上從來沒有40萬雄兵,楚軍只有7萬左右,甚至還分英布部和項籍部,連楚國都統一不了,還妄圖統一天下?想多了吧。
實際上項籍分封后的西楚國,佔有原秦朝9個郡,大體上就是項籍原先的勢力範圍,甚至還有略微擴張。
也就是說分封非但沒吃虧,反而賺了!
我們對比兩張圖,你會發現西楚國(下圖)和項籍的攻秦的行軍路線(上圖)是高度重合的!
項氏利用楚國的名字攻打秦朝收復楚國的領土,打得是楚王的旗號,但這些土地實際上並不是他的,當地的官員也可能三心二意,這個郡聽楚王的,那個郡聽項氏的,而分封其實就是把佔領的土地合法化,你打下來的才是你的。
非法如此,項籍還把沒有打下來的領土劃到自己名下,算是一次法理上的擴張,包括王陵所佔據的南陽郡、彭越佔據的東郡,主要是將一些不入流的小諸侯吞併掉。
所以分封並不是一項虧本買賣。
有人說項籍不想做皇帝,那根本就是屁話,非不想,實不能。項籍為吞併天下做了多手工作,只是最終功敗垂成而已。
首先,項籍在就國中,擄劫了韓王,吞併南韓。
其次,項籍派遣堂侄項它放任西魏的相國。
再次,項籍強令九江服從調遣以徵齊。
最後,項籍消滅齊國,立田假為傀儡。
實際上如果進展順利,項籍至少可以統一山東諸國,然後在打入關內,趁機削弱消滅一部分諸侯,稱帝並非不可能,只是項籍殺孽過重,使齊國平而復叛,一起佈置付之東流。
回覆列表
關於項羽在鉅鹿之戰後,明明手握40萬雄兵,卻不直接當皇帝,而選擇分封諸侯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清楚項羽,他願不願意做皇帝?
有很多人一廂情願的認為皇帝這個職位啊,項羽怎麼可能不去願意做?但實際上項羽這個人確實不願意做皇帝,皇帝制度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嗎?其實並不是,在以前壓根就沒有這麼個制度。這個皇帝是秦始皇自己特別創立的,對於秦始皇恨之入骨的項羽怎麼可能用自己痛恨的敵人自創的稱號來冠以自己的姓名呢?這是情感上的不認同。
除了情感上的不認同,他們還有心理上的不認同,關於心理上的不認同,這也有很好的解釋,因為項羽其實是楚國的舊貴族,與其他六國貴族一樣,他們更加認可春秋戰國時期的傳統。分封制,作為自春秋以來,一直秉承的地方行政制度,天然就能獲得這些六國貴族的好感,相比較而言,秦始皇推廣的郡縣制簡直就是要了他們這些六國貴族的老命。因此,當項羽完成推翻秦王朝之後,必然會選擇他更親近的那種分封制以及更熟悉的那種分封制,而非選擇自己完全陌生的皇帝制度,以及郡縣制。
具體體現就是項羽將自己封為霸王,而將其他有功之臣全部變成其他的諸侯,儼然就是周武王大封天下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