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是東籬吖
-
2 # 合肥寶迅
促成他們轉變,有內因,也有外因,外因是誘導因素,沒有外因,內因很難有質的轉變。
還記得上學時的情景嗎?上小學時有些男同學調皮搗蛋學習成績不好,可是一旦跨入中學,男同學的成績普遍趕了上來,我想是由於外界因素影響到內因,內因的轉變所造成的男同學開始勤奮學習。
我們看到或聽說過,一些有問題的青年,在受到教育後,他們改掉以前不良習氣,他們勤奮努力,自強不息。在某一行業內艱苦創業,成立自己的公司,而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受到人們的尊敬,他們就是從一個很糟糕的人慢慢變好的。
這些事例告訴我們,人不是一成不變的,環境的使然,內心的觸動,生活的磨礪,迫使他們要改變自己的以前很糟糕的生活方式,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為了家庭的幸福,從一個很糟糕的人變好了,變成能擔當家庭生活重擔的人,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環境造就了人,環境也改變了人,除了一些極端的人,走向不歸路外,我們大多數人都是能改變的,現在社會法制建全,社會有鼓勵青年有創業就業機制,還有家庭生活的壓力,不勞動是不行的,有各方面壓力,一個很糟糕的人,是慢慢改變過來的,也是慢慢變好的人。
-
3 # 傾城之目
講一個糟糕人變好的故事。
單位新調來一小夥子。戴副眼鏡,看著挺文質彬彬,說話比較得體,但不時總流露不屑神情,還稍有不羈之意。
有認識他的人說,小夥子在原單位是個人物。不幹活,抽菸,聊天,晃盪。領導批評他,他和領導應付,不急不慌,勸領導自己就是一個走向末落後廢人。沒煙抽了,直接到領導辦公室坐下就點菸點開聊。中午從不在單位就餐,約幾哥們到外面飯館,酒飽飯足再回來。如果不是媳婦兒上班離家遠,他要接送,是不會離開原單位的,也許就這樣頹廢下去。
許是到新單位,言行得悠著點。他見著老人打召呼,看見年輕的很快就融在一起。
人很聰明,處事應變能力很強。單位上上下下都對他有好感,最突出的是,年會上他的一首“親親寶貝”唱得剛剛為人父的他,內心的感受溫暖欣喜與糾結,被他演繹得恰到好處。他西裝領帶,臺風穩健,英俊灑脫,以往認識他的都看呆了。
單位領導很是欣賞他,外出應酬帶著他,他給領導很長臉,語言貼切,舉止適當。幾番下來,領導像發現了新苗子,委以重任。小夥子果然給力,業務能力突飛猛進。
沒兩年,小夥子晉升單位骨幹,經常代表單位外出參賽,屢屢捧回獎盃獎狀。不久,小夥子業務獨擋一面,業績攀升。最後提薪晉級成為單位專案主管。
私下小夥子經常和領導同事說,他以前就是一個廢人,工作事業槽糕透了。是單位領導挖掘了他的潛能,給他信任,鼓勵他,讓他改變了人生軌跡。他自己都沒想到他會改變。
其實,每個人的各個階段都會因外部條件與環境而發生變化,而真正內心的改變才是由槽糕到變好的至關要素。
回覆列表
我常常看到這麼一句話,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有一段時間一度誤解了對自己好一點的意思,那段時間拼命放縱自己,打著對自己好一點的旗號拼命消費。後來年紀大一點了,才慢慢明白了。其實,對自己好點是讓自己多讀幾本書,充實自己的腦袋,定期去體檢,掌控自己的身體,多陪陪家人,和朋友坐下來聊聊或者出去嗨皮一下,豐富一下情感,也別忘了花點小錢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去想去的地方看看,愉悅一下心情,經常做做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魄,當然,你要認真工作,才有有經濟能力去一一做到。其實對自己好一點,也不是為了遇到誰,是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
想要變好,先從心態開始改變,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就和身邊正能量的朋友多相處,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特別大。心態改變了,再改變一些習慣相對來說容易些,自己做不到,可以靠環境來監督自己。比如一塵不染的地面,你好意思隨地扔垃圾嗎?人往往靠意志力來自我約束是很難的,靠大環境約束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