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週刊

    很多人都有一個類似經歷:冬天用自來水洗手或洗東西。一開始感覺很冷,持續十幾秒後又感覺很“暖和”。這當中其實有兩個因素存在。

    一、自來水管有一部分埋在土壤中,通往使用者的部分多裸露於空氣環境。土壤的散熱比空氣要慢,所以該段水管中的水溫相對裸露(管內)部分要高。二、人手錶皮溫度相對自來水溫要高,前十來秒接觸的低溫冷水自然感覺很冷,而此段時間神經會對這一冷覺快速反饋調整產/散熱比。當接觸到後半段相對“高溫”自來水,產/散熱比在瞬間未能及時改變的情況下,人就會感覺到很“暖和”。

    人類是恆溫動物,趨於對心、肝、肺等內部器官的溫度保護,人體對外界溫度不單單隻透過溫度感受器去感知,還能快速做出反饋,增加產熱或散熱,以達到維持正常體溫的目的。

    正常人體溫度維持在37℃±0.5℃範圍,受環境、衣著、運動等影響,短時間內會再有約±0.5℃的溫度波動,超出該區間範圍則多意味身體已發生病變。

    大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對不同感知溫度,下達不同的內分泌調節指令,面板血管、骨骼肌、汗腺等組織器官活動相應發生改變。同時,溫度感受器繼續追蹤表皮溫度變化,以確保感知溫度達到適宜的範圍區間。

    由於這一動態調節機制(體溫調節),即使同樣的(外界)溫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冷熱的感覺也存在差異,這就是體感溫度。當然,體感溫度除(外界)溫度本身高低外,還與相對溼度和氣流風速有很大關係。

    體溫調節

    體溫調節在體感溫度的基礎上發揮作用。體表面板可透過輻射、傳導和對流以及蒸發等方式散熱。

    輻射是將熱能以熱射線(紅外線)形式傳遞給外界較冷物體;傳導是將熱能直接傳遞給與身體接觸的較冷物體;對流是將熱能傳遞給與表層面板接觸的較冷空氣使其受熱膨脹上升。

    機體代謝過程中將葡萄糖轉換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因而人體產熱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為確保體溫恆定,散熱也就持續發生。體感冷熱的不同,散熱的方式和速度有很大差異。

    1、熱覺

    當表皮溫度環境在32℃至45℃時,熱感受器被啟用,開始產生熱感神經電脈衝,“告知”大腦此時散熱受到阻礙。大腦反饋的訊號,外驅人體主觀地去找一個相對蔭涼場地,同時內驅使得血管舒張降低產熱,汗孔擴大增加排汗揮發,提高呼吸頻率加速散熱等。

    透過一些“軟/硬體升級”的方式加大產/散熱比,當產熱與散熱達到新的平衡,此時熱覺就不再過於明顯。

    如果外界風速較大,人體散熱速度快,一段時間後似乎還會感覺到有點“冷”,機體會反過來適當降低散熱速度。當然,這是一個動態過程。

    在此也順便提醒各位,即使夏季也要留意適宜衣著,散熱過多也會導致風寒感冒的發生。

    2、冷覺

    人體表皮對冷的感知更加敏感,冷感受器在環境溫度10℃至40℃範圍均能被啟用。這是因為人體表皮的冷感受器分佈更密集且廣泛,比熱感受器平均要高出5至11倍。

    例如:人前手臂每平方釐米熱感受器只有1~2個,而冷感受器達13~15個;人額頭,沒有熱感受器,但冷感受器每平方釐米卻有5~8個。

    當冷感受器被啟用,外驅人體主觀地去找一個相對朝陽、背風場地,同時內驅縮小或關閉部分汗孔降低散熱,收縮血管加速血液迴圈速度增加產熱。同樣,當產生與散熱達到新的平衡,此時冷覺就不再過於明顯。

    另外,人體表皮除溫度感受器(溫感神經)外,還廣泛分佈觸感、壓感和痛感神經。當在相對過冷或過熱的溫度環境快速切換,人體的痛感神經也會被啟用。所以,當手處於冰水一段時間後放入溫水,此時的感受不是“暖”而是“燙”。

  • 2 # Badguy

    體感溫度是和大氣的溼度以及風速有關的,比如廣東某天傍晚,無風,溼度大,溫度計顯示28度,體感溫度36,你會感覺很熱,身體本身製造的溫度也無法散去,儘管你的毛孔已經放大透過排汗來降低溫度,但是外界無風,溼度搞,你的汗無法蒸發,你的熱量自然就無法散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仰泳怎麼才能不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