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州房產李佐成
-
2 # 好風讀書
《在細雨中呼喊》是餘華髮表於1991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小說主要以兒童的視角展開,寫了一個家庭父親和三個兒子的故事以及被送人的第二個兒子孫光林養父家的故事。
父親是一個十足的無賴,貪財好色,妻子在世時就與寡婦不清楚,後來又對大兒媳婦下手,被大兒子割掉一隻耳朵,大兒子因此被勞教。
大兒子孫光平以最平庸的方式長大成人;二兒子也就是故事的敘述者孫光林在父親的壓制下,有著軟弱的外表和洶湧澎湃的內心。他六歲被家人從南門送到孫蕩的一個軍人家中生活,養父因為婚外戀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養母離家出走,孫光林再一次被拋棄,在極度恐懼之中,12歲的他又回到南門;三兒子在救人中犧牲,父親和哥哥希望藉此改變命運。
作品以回憶展開,但故事沒有按照時間推進,讀起來有點費勁。
不過小說中細膩的心理刻畫,我想會打動每一個讀者,每一個人可能都能從中讀到自己的曾經有過的心理活動。
小說的主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餘華在義大利版自序時曾寫到:
這應該是一本關於記憶的書。它的結構來自於對時間的感受,確切地說是對已知時間的感受,也就是記憶中的時間。這本書試圖表達人們在面對過去時,比面對未來更有信心。因為未來充滿了冒險,充滿了不可戰勝的神秘,只有當這些結束以後,驚奇和恐懼也就轉化成了幽默和甜蜜。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如此熱愛回憶的理由,如同流動的河水,在不同民族的不同語言裡永久和寬廣地盪漾著,支撐著我們的生活和閱讀。
在這部作品中作家對命運進行了深刻的解讀,獨特的闡釋,對人性進行了無情的剖析和批判,整部作品真實而準確地展現著“文化荒原”時期人們情感的絕望。整部作品的基調黯淡而帶著沉重的憂傷。看客身份出現的孫光林,又增加了社會的冷漠,死亡,絕望。作品的主人公孫光林從小生長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之中,六歲就被送到一個陰陽失調的軍人家中收養,奄奄一息的養母和體壯如牛的養父無法過正常的夫妻生活,而極度壓抑的養父因為婚外戀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養母離家出走,孫光林再一次陷入被拋棄的命運,在極度恐懼之中,十二歲的他又回到南門。作品在絕望的氣息中,遍佈對死亡的描述。
藝術特色
《在細雨中呼喊》以兒童的視角回憶了童年,這種回憶是雜亂的,不以時間為向度的,但是餘華清晰地把它放置在一個具體的環境裡——“在細雨中”。這個環境有著無限的的廣闊性,她涵蓋了孫光林在孫蕩、南門以及可能所處的一切位置,而“在細雨中”本身又讓這些空間具有了一種時間的持續性,這便使得日常生活的時間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這種“在細雨中”的體驗將貫穿孫光林的整個童年。[5]
《在細雨中呼喊》不是一個“成長小說”的摹本,文字中孫光林的童年是一個靜態的過程,這裡時間發展沒有生命的痕跡,孤獨感是童年的唯一線索。
讀完《在細雨中呼喊》,一方面由於餘華對生命誕生、生命掙扎、生命毀滅的動態過程的展示‘其對生命勃發、死之顫慄的刻畫都充滿攝人心魄的悲劇力感。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小說世界裡漂浮著凝重的生命意象。可以說,這部小說正是由具有意象意義的沉甸甸的意象構築而成的。
《在細雨中呼喊》要表現的決不僅僅是一個少年成長過程中所必然要經歷的絕望、幻滅、孤獨與憂傷,而是從一個兒童的視角看到底層人物的命運,看到了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況,並在象徵的層面上,映射了人與社會的交往方式,以及個體在世存在之必然狀況。餘華雖然藉助自言自語獲得了某種精神上的短暫平靜,但瀰漫於整個小說中的卻仍是無所不在的心靈張力,這種內在的矛盾性使作品豐富和複雜,若隱若現的多重主題,共同構築成為一個龐雜的迷宮世界,每一個主題限於小說的結構都無法展開,但又都給予了人們以飽滿豐富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