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場主大叔

    馮道,從壽命來說完全跨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四個朝代;從任官來講完全跨越後唐、後晉、後漢三個朝代。並且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四個朝代,他不是宰相就是三公。五代時期,不要說壽命,任官完全超過兩個朝代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如果一個人任職僅限於一朝,那十有八九是他遭了人禍,死於非命。

  • 2 # 碧琳侯趣談史

    崇禎十七年(1644),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當時出現了一大批明末遺民,這些人的人生都橫跨了兩個朝代。其中不乏名人,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朱舜水、錢謙益以及張岱。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浙江山陰人。出身於明末紹興的大家族,官宦人家,書香門第。張岱祖上可追溯到南宋抗金名將張浚。張氏一族在明朝時興盛是從張岱高祖開始的。高祖張天覆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進士,曾祖張文恭是隆慶五年(1571)的狀元,祖父張汝霖是萬曆二十三年(1595)的進士。其父張耀芳雖然仕途坎坷,但在五十餘歲時授兗州魯王府長史。張岱身為嫡長子,自幼聰慧,被寄予厚望,可惜一直沒透過鄉試。

    儘管張家明顯不如前幾代,但張家還是家境殷實的官宦之家,張岱的前半生基本在繁華享樂中度過。正如他在《自為墓誌銘》中所寫的那樣:“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但是張岱畢竟與一般的豪門子弟不同。張家是一個文化氛圍極其濃厚的書香之家,“日聚諸名士詼謔雜進”,所來往的都是當時一些大名鼎鼎的文學家、藝術家。在這樣一個充滿文化意蘊的家庭氛圍中,張岱自幼耳聞目染,受到了良好的文化薰陶,這為他後來的寫作打下了基礎。

    以明朝滅亡為界,前半生的張岱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不過是屢試不第。而清兵入關後,張岱從一個世家公子變為前朝遺民,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易代之際,世人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張岱的好友祁彪佳,自投寓山園梅花閣水池而殉國;“山水知己”王思任殉節而死;知己劉宗周絕食而亡,並告誡自己的兒子不能在清朝做官;張岱的堂弟張焜芳領兵抗清,為清軍所俘,不降被殺。

    張岱雖自稱“紈絝”,但實際卻是一個崇尚義烈、重視氣節的人。降清是不可能的,但遁入空門也不符合他的性格。他曾短暫地為魯王小朝廷效過力,但後來發現魯王小朝廷和其它南明小朝廷也沒有什麼不同,庸庸碌碌,根本不足以成事。意識到這一點,張岱遂攜帶殘書剩稿遁入嵊縣山中隱藏起來。

    此時張岱已經五十歲了。作為遺民,在面對死生大事的時候,一死了之,固然可貴,但他認為君子仁人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苟活也不能輕生。作為深受傳統儒家思想文化影響計程車大夫,張岱深諳“國亡,史不可亡”的道理,所以他選擇了著史。

    歸隱寫作的日子並不安寧。期間曾被人發現舉報,然後不得不逃亡。張岱先攜一子一奴避難越王崢,後逃往住著張氏後裔的嵊縣。在族人的幫助下,他帶著一家老小來到離縣六十里的西白山。時局稍微穩定後,又從嵊縣搬到紹興城南的項王裡,最後移居在城郊的快園。家庭破產,生活上困頓潦倒,時刻忍受著貧窮和飢餓的折磨,而且完全靠體力勞動維持一家生計。在艱難的日子裡,張岱不僅要忍受肉體折磨,更要忍受精神的痛苦,但他仍然筆耕不輟。康熙十九年(1680),張岱終於走完了他的一生,為世人留下了近六百萬字的著作。

    張岱一生以1644年為界,前期生活在明末,出生於仕宦世家,富貴公子,生活優越,為人高傲,不同流俗;後期明亡,清兵入關,建立清王朝後,張岱拒絕為清順民,披髮避居山中,布衣蔬食都難以為繼。科舉不中並不影響他的才華,生活的磨難更是激發了他的韌性。明亡之後,這位曾經的紈絝子弟以他的才華和韌性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我們國家,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知識分子,才能薪火相傳,延綿不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你舉手表決,當代稱得上〞歌王歌后〞人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