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業經濟第一線
-
2 # 哼著道友的歌
關於清明插柳的習俗,應該是全國普遍性的做法。
我是山東沂水人,在我的家鄉人們每到清明節,就會去集市上買松枝柳枝回來,然後插在床頭、窗臺、門框上,小時候經常問大人們,為什麼要把松枝柳枝插的到處是,大人們大多數都會說傻孩子,當然是為了保平安祈福氣。(記憶中好像所有的習俗,大人都會告訴我是為了保平安祈福氣。)
後來有個老師問我們,知道為什麼清明節要插松枝柳枝嗎?大家千篇一律的回答,直接讓老師把頭搖成了撥浪鼓,(現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會笑到淚奔)最後老師耐不住性子後,直接了當的給出了答案,為了紀念介子推,滔滔不絕的跟我們講介子推的生平事蹟,感慨介子推的高風亮節,叮囑我們要以介子推為榜樣,將來做一個像介子推一樣的君子,千萬不要成為小人,為世人所恥,要不然以後就不承認師徒名份。大家聽的頭頭是道,簡直對老師崇拜到了極點。(當時我們還是育紅班的小孩子,現在想來自己大概從小就很單純,竟然下定決心要做一個正人君子,都不知道做一個正人君子有多難。)
既然囉囉嗦嗦的說說了一大堆話了,那就在囉嗦一下寒食節吧。關於寒食節,大多數解釋都說,是因為介子推被大火焚身而死,所以下令天下禁菸火,來紀念介子推。倒是我媽媽的一個說法讓我特別拜服,媽媽說寒食寒食就是寒士,因為做君王的沒能記住功勞最大的臣子,後來又用錯誤的方法導致了忠義之士的死亡,所以傷了民心,寒了士心,為了補過所以才下令在寒食節這一天,嚴禁天下煙火證明自己,沒有忘記介子推的大恩大德,感激不盡介子推對自己的恩情。現在想想的話,照媽媽的說法,寒食節還有一點點感恩節的意味在裡邊了。
-
3 # 浩然文史
作為歷史悠久,由諸多傳統節日複合而成的清明,自然有著豐富的節日習俗。
1、清明戴柳
京城婦女、兒童清明節戴柳,諺語“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老北京的諺語也實在是俗的可愛。民國五年《鄭縣誌》記載河南諺語,文化含量高多了:“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可見這戴柳的習俗,與祈禱健康、美貌等願景是聯絡在一起的。
清明戴柳的習俗
清嘉慶二十二年《長沙縣誌》記載民間插柳叫做“記年華”。湖北各地還在神龕上插柳枝。
2、燒紙標墳
上墳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儀式活動,咱們華人都比較熟悉的燒紙錢,便是這個儀式重要的一環。
《京都風俗志》記載北京城,“九門城外,自晨至暮處處飛灰”。《燕京歲時記》記載貴人掃墓除祭品外,用五色紙錢做成幡蓋,立在墓的左側。祭拜以後,在墓門外燒掉。《長沙縣誌》記載,“設酒餚祭先墓,標紙錢於上,去墓草而加土”,這套程式走下來,叫“掃墓”。同治八年的《江夏縣誌》記載,掃墓時用竹子、樹枝繫上五色紙錢、綵球,插在墳頂,子孫祭拜。
清明祭祖
近年很多地方都不許燒紙了,說是不環保,更有以封建迷信斥之者。遍地燒紙確實是不太衛生,不過一刀切的禁止似乎也過於簡單粗暴了。有些地方會在城區劃定幾個固定的區域集中祭奠,我覺得是個不錯的做法。
3、放風箏、打鞦韆
風箏和鞦韆,這都是古老的遊戲活動了。其中秋千,最早有些雜技表演的意味,真正擴充套件到平民階層,時間要更晚一些。《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漢口人遊洪山,兒童放風箏、鬥百草、打鞦韆。
十美風箏圖
回覆列表
說起清明插柳,我想我們國家大部分家鄉都有這個習俗,“清明插柳”的目的是為了去災解難,有著很好的寓意。
清明插柳在我們國家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習俗,在中國古代,柳樹和桃樹以及艾蒿都預示著有辟邪的作用,根據民俗專家介紹,清明插柳最早記錄是為了紀念農事師祖神農氏,另外也有傳言說是為了紀念春秋大臣介子推,而且這一做法是民間年復一年演繹而成,就形成了清明插柳的風俗。
所以說我的家鄉也是有門窗插柳的習俗,主要為了期盼一年平平安安,期望一家無災無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