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張文化影城
-
2 # 197401145206
謝謝邀請,曾幾何時,聽曾志強老師講成事不必在己的道理,做一個人,做一件事,要明白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自己的抱負要受很多的客觀條件的制約,這是自然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也算"隨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種另外的表現形式吧,所以我認為這是一種厚積薄發的隱忍的,有大智慧,並且很豁達的一種處世方法,都在追求成功,難得的是不追求,而不忘自己的信仰,自己生命的使命。
-
3 # 熱帶雨林的午後
陶淵明的這種態度,很有意思的是,它還以各種形態出現在其他幾位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身上。
屈原不相容兩任楚王的昏庸,被啟用時當個寶,不見用時棄如草,流放江畔,借漁夫這個角色,大聲唱出“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格言。
李白納入皇宮,又被拋了出來,借酒狂言“天子呼來不上船。”
杜甫在京十年混不到官職,直到被授予河西尉的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雖然後來任過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等等不名小官,任職的歷程仍然是曲曲折折,其實,詩人在和體制打交道的過程中處境都很窩囊。 杜甫後來住在成都的草堂,生活困頓,朋友嚴武表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所任就是被稱為“杜工部”的那個職銜。這純粹是為了照顧他,結果,沒上幾天班就受不了拘束,婉辭後放了自己的鴨子。
蘇軾幾起幾落,備受煎熬,感嘆道:“但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說明封建專制時代,是和偉大人文精神的創造者有不可避免的衝突。
陶淵明的態度,是其中比較通達的姿態。做不了的不做,但對真善美的追求不能放棄。文人風骨,那是自己靈魂的歸宿和出發點,是與天道同行的君子精神,文學家們的這點豁達,上承孔子儒家的“有為”,融合了道家的“無為”,柔韌而隨物賦形,堅定而不苟且媚世。
這不能說是消極的。
陶淵明是一個灑脫的人,
陶淵明是一個追求自由的人,
是一個不喜歡受約束的人,
也絕對是一個有氣節的人。
寧願“種豆南山下”,
哪怕“草盛豆苗稀”,
也絕不“為五斗米而折腰”,
絕不為了眼前的苟且而委屈自己。
“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這不能說是他悲觀消極的體現,
而是他最終找回了自己的徹悟,
找回了最初的那個喜愛和嚮往自由的自己。
徹底想通了之後,
我們的陶大詩人也徹底放下了。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從此踏上了回家的路,
踏上了灑脫和自由的路。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何等的灑脫。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這又是何等的辛勞。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這又是何等的有氣節。
如此灑脫的詩人,
如此自由的詩人,
如此有氣節的詩人,
又是如此可愛可敬的詩人。
如果我們的大詩人當時屈服了,
如果他“為五斗米折腰”了,
那他的仕途肯定不是這樣,
他後來的生活也不是這樣。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但我們的詩人卻“晏如也”。
這是何等的灑脫不羈,
這是何等的淡泊名利,
這是何等的超然物外,
這是何等的曠世情懷。
陶淵明已經離我們而去,
然而他的故事還在流傳,
他的文章還在流傳,
他的人格和氣節更是代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