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11418052542

    吳的父親及家人都被楚王給殺了。當然無父。殺父之仇豈能因同屬一國而不報?吳攻楚非滅其國,針對的是楚王個人,楚王滅而楚國不滅。孔子的話定性不準有誤啊。

  • 2 # 原墨顧如

    答什麼是君父?

    孔子曰,以孝侍君。

    孟子曰,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那麼伍子胥復仇鞭屍,是不是無君無父行為呢?

    實際在伍子胥事情裡。因為伍子胥的親爹是太子老師。被太子連累挨刀。所以孔子認為伍子胥的君父是太子。而不是楚王。所以事情就很清楚了。伍子胥報仇,恰恰是有君有父行為。然而鞭屍不合禮制而已。

    我專門去複製了孔子曰:

    當時孔子的學生問他:“笞墓何名乎?”孔子回答說,“子之復仇,臣之討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乳狗哺虎,不計禍福。大道不誅,誅首惡。子胥笞墓不究也。”

    注意這個要點: 在孔儒那裡,君父並不一定指皇上,而是僱用他那個人。先秦是封建制,各自僱用下屬。所以君父是直接僱用他那個人。到了秦漢以後得集權制時代,因為各級官員都由皇上僱用。所以君父是皇上。然而各自還可以僱用幕僚。那麼幕僚的君父,還是直接僱用他那個人。地主僱用農夫。農夫的君父是地主。諸葛亮三兄弟各自投入魏蜀吳。各有其君父。其君父並非漢獻帝。

  • 3 # 夜狼文史工作室

    很多人認為伍子胥為了報家仇,而率領敵國滅了自己的國家?孔子對他的評價一定是負面的。就如樓主所提到的:無父無君,棄家棄國?

    那就大錯特錯了,

    孔子對伍子胥的評價是非常正面的。

    不僅孔子對伍子胥的評價非常正面,先秦諸子對伍子胥的評價都非常正面。

    但我們的孔夫子人牛話不多,當年他對那場柏舉之戰是這樣描述的:

    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於伯莒,楚師敗績。

    這段話今天看來很中性,沒什麼評價性語言。

    但是有一個很獨特的地方,孔老夫子稱吳國為“吳子”

    在先秦,稱吳子,是一種尊稱,孔子寫春秋,提到吳國,稱其為吳子,只有兩次,上一次是吳國那位品德高尚的公子季札遊訪中原,孔子記曰:

    “吳子使札來聘”

    不就多了一個子,關伍子胥啥事,有人說夜狼你這是過度解讀。

    不是夜狼在過度解釋,孔子寫春秋微言大義,啥事都得他的門徒進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歸納。

    這不,後來的儒家經典三傳的《的儒家經典三傳之一的《公羊傳》就進行了自問自答式的解讀:

    (老師怎麼能稱吳國為吳子呢,吳國是南方的夷狄,而且還經常威脅中原)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威脅中原有啥關係,那場戰爭是伍子胥為報父仇而助吳伐楚,父仇比天大,因為有伍子胥,正義在吳華人這邊)其憂中國奈何?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幹闔廬。

    在先秦儒家看來,報父仇比天大,《禮記-檀弓》裡,子夏問孔子,遇到殺父仇人,怎麼辦?(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的問答非常憤青,說與仇人不共戴天,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市集上遇見,也別回家拿什麼武器了,有磚頭提磚頭,有板登掄板凳,實在找不到趁手的,赤手空拳也要乾死丫。(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而諸子百家對伍子胥的評價全是誇獎,韓非子說“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

    而莊子則誇他:“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

    司馬太公則說:“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所以我司馬太公要寫寫寫,用筆鞭屍漢武帝!!!)

    背叛了自己的國家,伍子胥卻能好評如潮,這是為啥(吳三桂表示大大的不服)。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春秋時期宗法制度根深蒂固,國家國家,當時國的概念並不深入人心,而以家為單位的宗族觀念更是符合最主流的社會意識。為“家”而棄“國”,是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的。更何況是報父仇這樣天大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瓶假的茅臺定製酒,是怎樣毀掉了一個人和一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