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到那兒工作了不談報酬似乎不是真心話,多少有些虛偽的成分。
為別人幹事的時候一般都是有報酬約定的,記得我在去一家生態農業公司的時候,只聽基地上的負責人說一個月3000元左右,那陣子正是我需要錢的時候,我的月開支至少要2500元。好在基地上管吃管住,這3000元的誘惑力還真不小,我就奔著這3000元去了,根本沒打聽去了幹什麼或者我能不能幹得來。
事實上,我去了才知道,搞農業專案的艱難,我是給一個基地的負責人打下手的,上班沒幾天就開了會宣佈,每個基地負責人月工資3000,打下手的2800,其餘下面的人2600、2500、甚至還有2000元的,原則上每月十五日發上一月工資,我負責考勤,上報工資和一些數字上的事,完全聽從基地負責人的安排,這2800元的工資也就只能默認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算算也是二號線的檔次。
農業專案不是誰想幹就能隨便乾的,當時我在的公司共有5個基地,面積有13000多畝地,我在的基地統計在冊的流轉面積為2800多畝,實際按我的估算大概在2500左右,這其中有村、社兩級幹部的機動面積。土地流轉費是200~400元/畝不等,就我在的這個基地一年的流轉費用70多萬元,雖然栽植的果樹苗是政府投資的,但苗間套種的作物種籽及肥料,以及投入的人工和機械費用差不多80萬元,一年地裡用的人工基本上要一百萬元,基地上的工作人員工資將近20萬元,這東算西算的,就這一個基地要健康運轉,也得將近300萬元。而我們這個生態農業公司一共有5個基地,沒有一千四、五百萬元,一年就支撐不下來。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說在這麼龐大的農業體系內工作,檔案上講的是一套,實際上做的又是一套,花錢的地方太多,而需要錢的時候往往是東拼西湊,到最後只有也唯有能拖得起工資的人員就是各個基地的管理人員了,從開始說壓一個月起到一個季度,再到拖半年,話說這一拖再拖只是拖得人手頭難以運轉,可是對於沒錢的人來說還是有益處的,平素裡手頭花錢不方便,攢到一起是一大疙瘩。
這麼大的支出對於一個想靠打造生態農業品牌來發跡的農業公司來說,一鑽進土地流轉的程式裡,無疑是給自己挖了個坑。從想著利用公司建制套取專案支援開始,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土地流轉是產業結構大調整後,農村土地的一次嘗試性革命,要想真正的從土地的種植上幹出一個名嘗,就得有足夠的資金作後盾,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永遠別去奢望,能嚐到畫中那塊夾肉饃的味道。
我們這個公司的高層人物,最後還是把如意的算盤打錯了,除把手頭原有的些資金填進去外,還爛了幾家銀行的幾大筆貸款。故事談到這兒,估計誰都能猜得到,我們作為基地的管理人員,肯定賺不到多少錢了,不過工資只是能拖就拖,到底還是沒聽說把哪個的欠了的。
這樣的工作環境下,我幹了三個年頭,其間有人也說過公司不景氣,乾脆跳個槽,事實上我們基地上的負責人一直都沒有弄明白老總的真實意圖,還在各自的崗位上,實打實的按現代農業的規程操作,儘可能的在想辦法增加基地出產,並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成本和開支。直到公司徹底揭不開鍋了,我們才知道老總壓根兒就沒把土地的出產放在心上,一味地在滾動著資金的數額,聽說達到一定數字就能上市,至於怎麼上市,上市了能怎麼樣,我們就無從知曉了。
我雖然在這個公司裡沒有賺到多少錢,但總體來說,在約定好的報酬幫我渡過三年難關的基礎上,我們基地上的管理人員到底還是把心用在了產業上,假如老總不要玩數字,一萬三千畝的有機果園,經過四、五年的培養,公司一定會有所成效的。也正是因為那三年光景,到如今我仍然在蘋果行道里穿行,該管理時進園實際操作,有空了去周邊果品公司打聽打聽,還不時會出一份行情報告,樂在其中,很知足的,若果那時跳了槽,不見得能收穫現在的這份滿足。
重在交流,不喜勿噴!
說實在的,到那兒工作了不談報酬似乎不是真心話,多少有些虛偽的成分。
為別人幹事的時候一般都是有報酬約定的,記得我在去一家生態農業公司的時候,只聽基地上的負責人說一個月3000元左右,那陣子正是我需要錢的時候,我的月開支至少要2500元。好在基地上管吃管住,這3000元的誘惑力還真不小,我就奔著這3000元去了,根本沒打聽去了幹什麼或者我能不能幹得來。
事實上,我去了才知道,搞農業專案的艱難,我是給一個基地的負責人打下手的,上班沒幾天就開了會宣佈,每個基地負責人月工資3000,打下手的2800,其餘下面的人2600、2500、甚至還有2000元的,原則上每月十五日發上一月工資,我負責考勤,上報工資和一些數字上的事,完全聽從基地負責人的安排,這2800元的工資也就只能默認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算算也是二號線的檔次。
農業專案不是誰想幹就能隨便乾的,當時我在的公司共有5個基地,面積有13000多畝地,我在的基地統計在冊的流轉面積為2800多畝,實際按我的估算大概在2500左右,這其中有村、社兩級幹部的機動面積。土地流轉費是200~400元/畝不等,就我在的這個基地一年的流轉費用70多萬元,雖然栽植的果樹苗是政府投資的,但苗間套種的作物種籽及肥料,以及投入的人工和機械費用差不多80萬元,一年地裡用的人工基本上要一百萬元,基地上的工作人員工資將近20萬元,這東算西算的,就這一個基地要健康運轉,也得將近300萬元。而我們這個生態農業公司一共有5個基地,沒有一千四、五百萬元,一年就支撐不下來。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說在這麼龐大的農業體系內工作,檔案上講的是一套,實際上做的又是一套,花錢的地方太多,而需要錢的時候往往是東拼西湊,到最後只有也唯有能拖得起工資的人員就是各個基地的管理人員了,從開始說壓一個月起到一個季度,再到拖半年,話說這一拖再拖只是拖得人手頭難以運轉,可是對於沒錢的人來說還是有益處的,平素裡手頭花錢不方便,攢到一起是一大疙瘩。
這麼大的支出對於一個想靠打造生態農業品牌來發跡的農業公司來說,一鑽進土地流轉的程式裡,無疑是給自己挖了個坑。從想著利用公司建制套取專案支援開始,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土地流轉是產業結構大調整後,農村土地的一次嘗試性革命,要想真正的從土地的種植上幹出一個名嘗,就得有足夠的資金作後盾,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永遠別去奢望,能嚐到畫中那塊夾肉饃的味道。
我們這個公司的高層人物,最後還是把如意的算盤打錯了,除把手頭原有的些資金填進去外,還爛了幾家銀行的幾大筆貸款。故事談到這兒,估計誰都能猜得到,我們作為基地的管理人員,肯定賺不到多少錢了,不過工資只是能拖就拖,到底還是沒聽說把哪個的欠了的。
這樣的工作環境下,我幹了三個年頭,其間有人也說過公司不景氣,乾脆跳個槽,事實上我們基地上的負責人一直都沒有弄明白老總的真實意圖,還在各自的崗位上,實打實的按現代農業的規程操作,儘可能的在想辦法增加基地出產,並在一定程度上節約成本和開支。直到公司徹底揭不開鍋了,我們才知道老總壓根兒就沒把土地的出產放在心上,一味地在滾動著資金的數額,聽說達到一定數字就能上市,至於怎麼上市,上市了能怎麼樣,我們就無從知曉了。
我雖然在這個公司裡沒有賺到多少錢,但總體來說,在約定好的報酬幫我渡過三年難關的基礎上,我們基地上的管理人員到底還是把心用在了產業上,假如老總不要玩數字,一萬三千畝的有機果園,經過四、五年的培養,公司一定會有所成效的。也正是因為那三年光景,到如今我仍然在蘋果行道里穿行,該管理時進園實際操作,有空了去周邊果品公司打聽打聽,還不時會出一份行情報告,樂在其中,很知足的,若果那時跳了槽,不見得能收穫現在的這份滿足。
重在交流,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