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裡有畫
-
2 # 想Mrs諾orz
首先去了解這種藝術的發展歷史,瞭解它的文化內涵,然後要根據這門藝術的表現手法去體會他所要表達的主旨,最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欣賞藝術的看官,我們要尊重他,沒有歧義,才能更加坦然的去發現那門藝術的精髓之處。
藝術欣賞中的共鳴是指欣賞中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欣賞過程中欣賞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相通或基本一致,產生感應交流,引起一種強烈
的情緒激動。托爾斯泰在《藝術論》中對共鳴的描述是:
“
這種感覺的主要特點在於:感受者和藝術家那樣融洽地結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覺得那個作品
不是其他什麼人所創造的,而是他自己創造的,而且覺得這個作品所表達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經想表達的
”
。
“
移我情
”
,將自我情感移入作品;一是情感物態化的作品對於欣賞者,產生
“
移他情
”
的魅力。所以藝術
傳遞情感是一種雙向運動:一方面是創作主體表現情感;一方面是鑑賞主體體驗情感和生髮情感。攝影藝術鑑賞活動中的情感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被攝
物件的客觀情感,攝影家的主觀情感及鑑賞者生髮的情感。畫面上表現的
“
被攝物件的客觀情感
”
其實並不
“
客觀凝聚著攝影家的主觀情感,而鑑賞者生髮
的情感也只是對這種情感的一種反映形式。所以,鑑賞主體的情感活動,歸根結底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體驗畫面表現的情感和潛藏的情感;一是觸景
生情,生髮的情感。在攝影藝術鑑賞時,鑑賞主體所體驗的情感與生髮的情感,往往與創作主體表現的情感和鑑賞客體(作品)呈現的情感存在著不一
致的現象。這種
“
不一致
”
產生於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原因。客觀因素是指內心情感的複雜性和轉移性。情感往往是多種情感的並存,各種情感之間相互滲
透、相互影響和相互轉化。主觀因素指攝影創作主體的態度和鑑賞主體的態度:鑑賞主體在體驗作品的情感時,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生活經驗、審美經
驗、文化修養、審美能力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和藝術情趣對畫面情感進行
“
再創造
”
。美學家伊斯特曼舉了一個例子:
那些坐在船艙裡讀報的人們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想盡快過河,而坐在甲板上欣賞景色的人們都是對旅途的短暫感到遺憾。對前一種人來說,過河是實際目
的,對後一種人來說,浸沉於美景的欣賞,超越了他渡河的實際願望,他獲得的是一種審美經驗。如此看來,產生情感共鳴主要看與主體的情感態度。
“
人們用語言傳達思想,而用藝術相互傳達情感。
”
作品中的情感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是貫穿攝影藝術中最不可或缺的靈魂。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
“
感人心者,莫先乎於情。
”
-
3 # 五斗先生信天翁
擁抱大自然,深情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感恩世界,感恩大自然感恩父母親人,感恩每個善良,用心感悟,真情地發現美,發現真理,把自己變成一個真善美的化身,純粹的人,無情地吸吮科學文化藝術知識,刻苦努力地訓練自己的表達表現力,久而久之,使自己生成一顆大愛之心,必將成為一個真正的偉大的藝術家,如有需要可以與我深入探討!
回覆列表
藝術源於生活,生活源於感悟。
所謂藝術源於生活,不如說藝術源於人對於生活的感觸。體會,思想而高於生活,是一個凝聚昇華的過程。是圍繞一個主題不斷髮散,而又最終聚攏的過程物件是不固定的,每個人都擁有創造的能力,而能否成為藝術則取決於其感知力與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