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鳶尾洲國學志

    (拙拙一答,恭聞指正)

    個人認為,文學是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的。如果想讓文學發展出新高度,就要首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公眾的“趣味”普遍高。

    第一重新高度:徹底擺脫低階趣味

    不難理解,公眾的趣味是能夠直接決定職業作者們的利潤額與知名度的。如果公眾的趣味普遍偏低,即使有人寫出一本美輪美奐的“絕世奇著”,也是不會受到多少讀者的青睞的。

    因此,原本能夠寫出“經典作品”的優質作者們,不得不主動放低文筆的格調,不得不主動減淡價值的內涵,並從始至終地圍繞著所謂的公眾趣味和市場前景而努力地進行文學創作。

    顯而易見,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選擇“逆流而上”,誰才是勇於挑戰第一重新高度的文學鬥士。

    第二重新高度:全面最佳化著名作品

    其實,著名文學作品並不等於經典文學作品。所謂的經典,不止在於百看不厭,還應當同時在於極高的珍藏價值和借鑑價值。然而,許多家喻戶曉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沒有被“封神”,正是因為其尚未達到被特別珍藏或者被充分借鑑的基本條件。

    以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為例,我們就能夠清晰地看到著名作品的“尷尬之處”。為什麼這部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小說最終沒能擠進我們的四大名著呢?其實,單看其每一回的標題,我們就能得到一半答案了。

    因此,誰能讓流浪的作品走向成功,誰才是勇於挑戰第二重新高度的文學鬥士。

    第三重新高度:高度重視文言創作

    迄今為止,我們雖然擁有數不勝數的文言作品,但卻一直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言小說。四大名著的個性化語言,其實幾乎都是古代的大白話,既不如散文的規整,也不如史料的嚴肅。

    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人在閱讀古代哲人的思想專著之前,大多都會想方設法地迴避其“廬山真面目”。為什麼?因為看不下去文言文。不得不說,所謂的看不下去,既不是因為看不懂,也不是因為看不好,而似乎是因為“看不慣”。

    的確,在習慣尚未形成之前,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覺得非常彆扭。但正因為如此,文言創作才更加具有挑戰性,古典文學才更加具有發展潛力。故而,能把白話轉化成文言的人,在現代誠可謂是“神仙一樣的人物”了。

    綜上所述,文學是完全能夠發現出新高度的。只不過,在發展出新高度之前,我們需要做到並做好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 2 # 夕陽233734493

    回答是:能,但前提要引起社會的重視,因為文學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寫一部書必須要有較好的素材,透過提煉加工,美化。溶入作者的寫作意圖,一部書的輪廓就形成了。縱觀古今,有的作品是在亂世寫的,有的作品是在盛世寫的,但各有千秋。所以說文學在今後一定會發展,甚至超過古人。就拿近代說吧,文人都崇拜唐詩,宋詞。難道毛澤東,魯迅,郭沫若的詩詞比他們差嗎?特別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這首詩詞可以說遠遠超過宋詞。總之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各領風騷數百年吧。

  • 3 # 藍天白雲149086980

    文學到底還能不能發展出新高度?答案是肯定的。

    一、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進步的直接推動力,文學發展是人類進步的間接推動力,二者是人類社會奔向美好生活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為什麼這樣說呢?文學,就是文化。文化包括:數理化、文史類。而生產力,特別是科技生產的快速發展,一點一滴,一蹤一跡都離不開文化的陪伴和協同。

    (二)文學的向前發展和生產力向前發展有區別。

    為什麼這樣說呢?文學的發展象奔騰不息的長河,有時一馬平川,直瀉千里;有時遇高山,繞一大圈;有時遇深坑,打個旋渦,但最終還是流入大海。而生產力的發展象一列火車,載著人類一直奔向最美好的明天。

    因此,文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本家書,一本家史,一本聖經。沒不進步不提高的那一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