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文青的自我修養
諸葛先生雖然多智近妖,然而天下大勢不是由一個人可以改變的。
先說說大局,劉備入蜀,關羽駐守荊州,這本是《隆中對》的既定戰略,但劉備的敗筆是定都於成都而非重慶。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曹操在平定漢中時將百姓遷出,此時漢中已不能作為戰略要地。那麼,重慶作為東路的唯一出口,與荊州唇齒相依,一來可以成為關羽強有力的後盾,而後關羽北上伐曹時,東吳必不敢輕易偷襲,二來糧草輜重運送更加安全方便,是劉備定都的最佳選擇。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劉備顛沛半生,好不容易有了安身之地,於是土地豐饒的“天府之國”成都,成為了定都的不二之選,也為後來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埋下了禍根。
後劉備伐吳復仇,被陸遜火燒連營,直至白帝城託孤時,蜀漢再也無力抗衡中原了。
不過畢竟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漢尚有喘息之機。諸葛亮以重典治蜀,《三國志》陳壽評價其“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但是,諸葛亮在成都紮根之後,整個蜀漢政權的矛盾結構就變了。主要矛盾再也不是蜀漢和曹魏的矛盾,而是外來戶劉備集團和本地益州四川集團之間的矛盾。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看起來是對外作戰,但是很大程度上的意圖也是在處理內部矛盾。窮兵之下,蜀漢大量發行直百五銖,致使通貨膨脹,民生難濟。若非諸葛大才,蜀漢必致分崩離析。宋蘇洵評:“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
《出師表》是不得不發,而曹魏卻人才濟濟,諸葛亮儘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究不能力挽狂瀾。“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唐代大詩人杜甫立於武侯祠前,恐怕也是無奈多於惋惜吧……
-
3 # 歷史飛凡觀
一提到諸葛亮,大家都能想到他羽扇綸巾舌戰群儒的畫面,蜀漢中期基本上就是靠著諸葛亮的操持,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才硬生生的從曹魏手中爭取多二十餘年的時間,而諸葛亮的《出師表》一文,情深意切,堪稱千古忠良之典範,後世陸游有詩讚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但是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對他的身後事卻很冷淡,並沒有如何大張旗鼓的為諸葛亮操辦後世,連大臣們要為諸葛亮建廟也被後主阻止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諸葛亮是託孤大臣,而且據說劉備對諸葛亮說過“以卿之才勝曹丕十倍,劉禪如賢則輔之,如不賢彼可取而代之”,雖然是有試探諸葛亮的意思,可是劉禪對此肯定是會介意的,畢竟這意味著諸葛亮是他皇位的潛在競爭對手,這對君王的形象是一個損害。
第二,諸葛亮之所以盡心輔佐劉禪,主要還是看在他老爹劉備的面子上的,也就是“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以陛下也”,可是劉禪也想用用自己的人啊,沒聽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嗎?
第三,諸葛亮為了達成回報劉備的目的,積極的北伐中原,在蜀國實行了先軍政治,而且事無具細皆要親自操勞,雖然看著很感人,但是也將劉禪的皇權收的差不多,這對劉禪是非常難受的,劉禪並不希望再出現一個這樣侵佔皇權的大臣,所以就像明朝的張居正一樣,雖然萬曆知道他對明王朝是有功的,但是對皇帝來說並不希望再出現
回覆列表
首先不是劉禪放權!而是大權本來就在諸葛亮手裡!白帝城託孤也是這麼回事!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劉備死後,他要完成先帝的遺願~恢復漢室!所以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出師表》,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只是北伐沒有完成,諸葛亮便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可以說是蜀國最後的屏障,諸葛亮一死,司馬家族沒有了忌憚,最終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出師表》只是北伐的一個開始,諸葛亮的忠心更不用懷疑!但打仗不是光靠忠心就能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