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谷豬豬

    因為熱情好客、勤勞勇敢、淳樸善良、能歌善舞這類詞語是毫無意義的客套話,少民沒什麼其他長處,只能說這些來敷衍一下 認真你就輸了

  • 2 # 涼拌蘿蔔半涼

    以前對農民的定義是淳樸老實忠厚,但是隨著現代社會流動性增加,人的見識增加,淳樸也只是與人交流方式有限造成的印象,現在城鄉差別已經遠沒有那麼大了!至於少數民族這種也是這一原則!其實做好人可以傳染做壞人也可以傳染,人與人交流因為對等原則,好人吃幾次壞人的虧,也就不做好人!邊遠地區,人與人交流有限,沒有多少壞人去汙染社會環境,即便有傳播範圍也不會太廣!所以人還是淳樸的!

  • 3 # i神馬鼕鼕

    少數民族熱情好客,不是說所有的少數民族,但普遍的還算比較好,熱情好客,它其實是民俗風情文化的延續。只是現在人把少數民族的這種民俗發展成一種旅遊產業,遇到什麼事情都做成商業化,感覺他就變了味兒,然後就感覺少數民族熱情好客是一種做作,虛偽的。

    其他的我就不說就躺在我身邊所見所聞。

    我在北京上海城市呆過五年多,雲南哈尼族。以前因工作因素經常在北京各個小區裡,經常會和一些叔叔阿姨,大媽大爺聊天嘮嗑,感覺都挺熱情好客的,一來二去,鄉里鄉親的都熟悉了,幾乎都熟到可以和小區裡任何人打招呼,當然他們也會送些禮物禮品,或者家裡用不完都會分享給我們。感覺都挺熱情洋溢,可是從來沒有見過哪個人敢邀請你去他家做客,並不是說多想去他家,因為其實去了也是尷尬而已。當然不僅是我,就是他們小區裡經常閒聊打麻將的人只要天黑了吃飯了就都各自回去了。不過也許這只是我的主觀看法,或者表面現象,因為我也沒有真真正正的融入到他們圈子裡,但總感覺這種氛圍說不上來。

    像我多年後回家,不論是整個村子人只要打個照面,或是在村裡閒逛,都會喊著你去他家做客,不論家貧富與否,反而生怕怠慢了都會拿最好的招待客人,而去到家裡首先遞上來的不是一盞茶就是一杯酒。

    像以前小時候我跟我爸去其他地方,問個路都被人喊到家裡去做客,還是完全不認識的。還有一次,就只是逢面就下個電話號碼,他們布朗族過潑水節五六個電話叫去他們家做客,而留下電話的哥們卻沒能回家來,但還不是跟老朋友一樣玩得開開心心。一回兒自稱主人表哥的,非要拉我去他家做客,同樣的什麼姐夫,堂弟家挨個串個遍了。回來時拉著一家一點給的幾十公斤肉(因為我們這邊過年過節會送些自家殺新鮮的豬肉給客人)什麼豬腳豬腿,牛肉,糯米餈粑等等。熱情得太不好意思了,當然菸酒是最好的調和劑。從此以後我們各自民族逢年過節都會相互邀請到家裡做客。

    雖然一年見不上幾次面,但過年盛情邀請到自家像是不約而同的禮儀。所以少數民族過年是最熱鬧的,也是最開心的,什麼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一年到頭都像是在過年!酒桌文化呢,唱歌助興是少不了的,然後用當地語齊聲大喊“乾杯!”一飲而盡。應和著少數民族香醇的自釀酒,美味的民族特色菜,歡聲笑語裡,讓你一瞬間所有煩心事都子拋而盡。

    而所謂的能歌善舞,不是做作,這是一種風俗習慣。像村裡過年過節都會村廣場裡舉行活動,跳個竹筒舞,三跺腳,敲著鑼打著象腳鼓,都是常事。而婦女們則在幾個月前就準備著過年的跳舞編排活動。

    而年長的老人們則相聚而坐,倒著一點酒茶,嘴裡唱著事難懂而又拗口的曲子。據說沒有文字,很多經典的故事和哲理就透過這種形式口口相傳,聽得懂就是至理名言,人生哲理,聽不懂的我們就感覺像在唸經,可悲的一代,民族語快講不順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什麼地方都有豐富的風俗文化。熱情好客不是做作,或另有目的,而是單純的認為能夠廣交朋友是件很開心的事,俗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只要不嫌棄,永遠有雙碗筷,有個鋪蓋睡,就怕你玩得不盡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卸妝後的女明星,對比最強烈的是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