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丹江諾兒

    很多成年認給自己買衣裳啊!

    在我們這裡過年,幾乎每個人都回買新衣服穿,大年初一那天,都是新嶄嶄的!

    不知道別的地方怎麼過!在我這裡,我每年都要準備好多新衣服,小時候是父母給我買,如今,我每年過年都要給父母買一身,孩子買一身,自己買一身,先生老覺得我買的不好看,人家自己買!

    進入臘月後,服裝店劉忙得不得了,火爆啊!賣衣服這個月是旺季!

    過年穿新衣,小時候就這樣,日子艱難的時候是做的,沒什麼樣式,但是也要穿,新年新氣象啊,我媽就是把衣服翻新一下,也是年年新!

    現在生活好了,衣服更是必須要買的了,所以,無論大人或者孩子,過年是要穿新的了!

    我也留著一件新買的,初一早上起來穿。老習慣,一直保持下去!

  • 2 # 詩畫同源

    是啊,過新年了。說到“買新衣服過新年”真的是,五味雜陳。

    在衣服還沒有被“時裝”取代的年代,每年的春節,華人都會一家老少的“換裝”,做件新衣服。那個年代,布,要布票;糧, 要糧票,憑本供應……一轉眼,40多年過去了。新生代都不知道什麼是“布票”、“糧票”了,想開開眼,還得去博物館,隔著玻璃參觀。

    布票、糧票都走遠了。年,還在,春節依舊,只是年味兒漸漸地淡了,知足的過來人總是說:現在,天天過年!是啊,自從“時裝秀”登上了舞臺,還有多少年輕人會“眼巴巴”的等著“過年”穿呢?商店裡有貨,口袋裡有錢,一個字,挑!挑剔顏色、挑剔款式、挑選品牌。家裡的衣櫃裡掛不下,就讓它堆著去……這就是時代,老去的不僅是年齡,還有觀念。曾幾何時,我們平時穿不起新的,攢著錢,攢著票,到了過年的時候,挑塊滿意的布料,手巧的老孃就是一家大小的裁縫,點燈熬夜的忙碌,心甘情願的付出,這就是偉大母親留給我們的形象。那些手笨的媳婦兒,也要咬咬牙,花點錢或拉下面子求人幫忙,給自己的家人添置新衣服。那時的家長,甚至有了新的工作服,平時捨不得穿,等著過年時再穿。省吃儉用是華人的過日子習慣,勤儉持家是民族優良傳統,大人怎麼都能湊和,孩子們過年一定要換新,新外罩‘、新棉衣。因此,從前大人孩子都盼著過年,一來,一家人團團圓圓,熱熱鬧鬧;二來,換個新裝,刷刷房子,來個大掃除,圖個吉利,希望新的一年有新的開始,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貼個春聯,放個鞭炮,崩崩晦氣,迎個好運。期待老人長壽,孩子健康,簡簡單單,快快樂樂。炒個豆子,崩個米花,炸個麻花,包個餃子,做個湯圓,頓一鍋紅燒豬肉什麼的。

    如今,還有多少人會等著過年再換裝呢?新的季節還沒開始就躍躍欲試的等著新款了,時裝設計更是前一年,就放出下一年的流行風,吹得時尚一族心花怒放。今天的“新衣服”已經不再是新舊的概念,而是,流行與否,風潮已過就不再穿了。從前的口號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眼下的舊,已不再是補丁、破爛,而是過時,過時的服裝就如同舊書一樣流向貧困地區,有人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二手貨。有商業頭腦的人,還專門經營二手貨。對於貧困地區和貧困的人家,新年的“新裝”又是什麼呢?

    貧有貧的過法,富有富的活法,我們無法統一,也無法統計。因此,“新”,也沒有什麼固定的準確含義,此一時彼一時罷了。不換裝,有個嚮往“新”的心態,也是一種新。有錢,不滿足“新衣服”,換一輛新車,那也是一種新。總而言之,新,其實就是一種心態,與換不換沒有什麼必然聯絡,只要你內心充實,心情好,就是最好的選擇。想必當今的成年人,除了特別講究的人,沒有多少新年必須換新衣服的了,總不能還沒入冬就買的新款羽絨服,一到春節就淘汰,再買件羽絨服吧?實際上,許多服裝明年的款式都出來了,換季大清倉了,有錢也不這麼傻子似得穿尾貨啊。說實在的,在服裝上,已經沒有“新舊”的明顯差別了,你就是在大年初一穿件新衣服出門,也沒人多看你兩眼,街上太多的新衣服了,已經充滿了視覺,你的新衣服根本不靚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洋務運動時期的世界格局如何?對晚清起了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