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鄭成功之孫鄭克塽、南宋末代皇帝,以及南明末代皇帝,他們應該都可以到一個荒島上建國吧。
10
回覆列表
  • 1 # 大帥252990946

    強者會對弱者斬盡殺絕,不留後患,追到天崖海角也必除之。如投降尚有一線生路。改朝換代的標誌是舊皇帝或死或降。新皇帝取而代之。

  • 2 # 一品鏟史官

    我是子彧,歷史如鏡,多讀可以明智。

    這個問題很有趣,不過確實有人試過,不是皇帝,只是齊王。秦末齊國貴族田橫,先後擁立其兄田榮、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後田廣與龍且聯軍敗於韓信之手而死,田橫自立為齊王,與漢灌嬰戰,又敗。投奔彭越。後漢高祖立,田橫懼死,與手下500人逃亡海島,就是現在的田橫島。劉邦知道齊人多歸心於田氏兄弟,害怕有後患,便使人招田橫。在得到劉邦的安全保證後,田橫前往洛陽覲見劉邦,卻在離洛陽300裡的地方自殺,其手下500壯士聽說,也集體自殺。劉邦很感佩其義,以王禮葬之。

    還有許多不是以國王之身,但是因為不見容於國王或皇帝遠遁的,比如箕子、徐福等傳說,然而這些故事大多都是漢代以前的。三國時期,吳國的船隊就可以到達臺灣島,並可以繞過曹魏控制的山東從水路前往遼東。因此可以這樣說,隨著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想要逃到海外謀生的想法越來越不切實際,如果皇帝容不下,那麼你能到的地方,皇帝也能到。除非躲在誰都不知道的地方,並且向所有人宣佈當事人的死亡。比如朱允炆的例子,只是疑似逃到了海外,永樂帝就派出了那麼多次出海尋找,這件事在現代被渲染得幾乎人盡皆知。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後代統治者為了防止有人利用用其影響力煽動造反,也會在史書上說死了,而不會說逃亡。換句話說,即使你提到的鄭克塽、宋帝趙昺、南明朱由榔真是如你所說最後在荒島上落腳,我們的史書上的記載並不會跟現在有什麼差別,畢竟史書是後人寫的。

  • 3 # 於總經理

    敗軍之將,軍心不穩,安能長久,在說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早晚還會有內部人員區爾代之,

    古代皇帝比較重名聲 ,天時地利人和,這些都需要,逃跑到深山老林,天涯海角,活著苟延殘喘,不如死了更好。

  • 4 # 雄觀歷史

    首先面對的困難是如何到達這個荒島並在島上生存,古代的科技水平有限,航海技術還不是太成熟,為了避免被追殺,選擇的荒島不能太近,這樣在去荒島的路上就必須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危險重重。假使九死一生逃到了荒島上,必須面對如何生存的困境,衣食住行都需要想辦法,而且還有可能面對島上的毒蛇野獸,生存環境惡劣。這個可以在電影《一出好戲》中看到,現代人到了荒島上求生都很艱難,更不用說古人了。

    再來說人員問題,技術和船隻有限,能帶到島上去的人也有限,這樣皇帝想要在島上建國,人力資源基礎就會薄弱。生存發展受限。

    還有就是即使逃到了荒島上也不一定就能逃脫掉,比如漢初的齊王田橫,逃到了海島上,高祖劉邦怕他久後作亂,召他回國,可是由於楚漢戰爭時他烹了劉邦派去勸降的酈食其,怕劉邦怪罪,也怕酈食其的弟弟復仇,本不想回去,說願意守在海島上,劉邦不許,並威脅如果不回來就要派兵剿滅。田橫只好回來,最後自殺了。可見逃到荒島上也不一定就絕對安全。

    因此對於古代末代皇帝來說,逃到荒島上求生建國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 5 # 鳳竹年少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英雄也有英雄的氣概,即使是敗軍之將。去荒島建國,首先資源跟不上,尤其是淡水資源。其次遠離大陸,即使是正義的王者之師,隨著時間的發展也會被人認為是草寇。

  • 6 # 站不穩啊

    民心的向背發生了變化,時局不穩,政治形勢複雜,王權旁落 或是有大敵壓境,戰火連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新建王超對舊王朝亡國之君和皇室的待遇有所不同,下場好的高爵厚祿加以安撫,下場慘的剿滅全族,就算勉強中興也會一步步的走向下坡路!

  • 7 # 朱賢814

    一來,古代普遍不重視海上軍力發展,沒有大規模海上遷徙能力;二來,荒島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生產工具,糧食資源,這些荒島上不能滿足。鄭家幾代在臺灣經營,到頭來也未能成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京劇的票友現在有多少人,大都分佈在哪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