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帥帥171505697

    辛棄疾有什麼愁?

    辛棄疾是報國無門的愁,他自南歸後,為抗戰所作的一切都受到掣肘,不僅遠離政治權利中心,最後還被罷官,閒居甄泉。

    英雄無用武之地,辛棄疾的那種無力感,

    那種痛苦我們普通人很難體會。

    《清平樂:村居》詮釋無奈如下: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影蓮篷。

    一幅活靈活現的村居生活圖景,老夫婦在親呢地絮談,年輕人在忙著農活,鋤豆的鋤豆,編織的編織,圍繞著溪邊的茅屋在忙碌著。

    最妙是小兒兩句,倒臥溪頭剝著蓮蓬。

    筆調輕鬆活潑,充滿輕快的生活情趣。

    可謂句句含情,字字帶愛。沒有對民眾的摯愛與關心,是寫不出這樣的好作品的。

    注:#情感美文# #這仍是寫作最好的時代#

  • 2 # 帝國的臉譜

    辛棄疾最讓人敬佩的地方,不僅僅因為他能“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文武雙全,而且因為他對生活的態度,不鑽牛角尖,不強不可為而為之,善於平復理想受挫的情緒,善於打理失意的生活,更善於用詩意對抗生活的無力感,用他自己的話說,即是:“都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是山東濟南人,他出生的時候,北中國正在金人的統治之下,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內心充滿遺民的痛苦和悲憤,1161年,22歲的辛棄疾拉起了一支2000人隊伍,加入了河北忠義軍耿京的隊伍,從此走上了抗金復國的漫漫長途。

    史書中很少有辛棄疾躍馬疆場、直接與金兵大軍對陣、攻城掠地的記載,不過,他的一次鋤奸行動,曾讓他聞名天下,震驚宋、金兩國。當時,義軍將領張安國暗殺耿京,叛變投敵,辛棄疾聽說後義憤填膺,僅率50輕騎兵,直撲集結五萬之眾的金營,將正與金將喝酒慶賀的張安國從酒桌上生擒,而且全身而退,其膽識和英勇之氣撲面而來,讓人震驚不已。

    洪邁曾在《稼軒記》一文中描述此事經過時說:“(辛棄疾)赤手領五十騎,縛取(張安國)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辛棄疾千里追兇,將叛徒張安國抓捕至南宋建康,斬於市曹,真是英氣逼人,氣吞萬里如虎,宋高宗聽說後再三讚歎。

    然而,回到祖國懷抱的辛棄疾,並沒有得到宋高宗的重用,只是授一文官,十數年間,東遷西徙,其收復山河的理想和滿腹的韜略,終無用武之地,後來終被嫉妒的同僚彈劾論罷,從此流落江湖,很少起用。

    英雄沒了用武之地,一般人往往日夜嘆息,鬱鬱寡歡,英雄走上末路。但辛棄疾到底與眾不同,他不是一般的英雄,他是真正頂天立地、胸懷寬廣的大英雄,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他從1181年被罷官,到他去世的20多年裡,除了偶有一二次很短時間被起用外,其他時間,他都在江西上饒帶湖邊的新家“稼軒”,過著“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詩意生活。於是,他的筆下有了鮮活的生活: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就是這樣,即便做一個落寞的英雄,他也做得坦坦蕩蕩,詩意盎然。真是:“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生活無力,英雄卻能自我給力。辛棄疾懷抱金戈鐵馬、建功沙場英雄夢,在朝廷放棄他之後,卻不自暴自棄,最後如鐵成鋼地煉成了一個千古詞家,成就了另外一種輝煌的人生,印證了趙翼那句話:“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你的另一半一般都有哪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