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而436

    這個問題有點模糊。可能指的是利比亞戰爭吧?

    當時,美國的博爾頓提出的利比亞模式,已被卡圠菲接受。美國國內因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拖累,已無力打第三亇戰爭。阿富汗撤兵和伊拉克政局都是美國頭痛的事。國內反戰聲浪很高。奧巴馬剛上臺,需調整戰略。東方還有個北韓卡在那裡。

    利比亞國內毅色革命被煽動起來後,卡扎菲強力鎮壓。這時美國雖想拿下卡扎菲,但自己束縛很多,軍事上需收縮。已不是小布什時期那麼狂了。

    這時,一個想顯示力量的大國,法國出頭了。既為自己的利益,也為出風頭顯示勢力。法國便成了出頭鳥。美國大喜。既能推翻卡扎菲,又能控制利比亞。借法國之力,以北約命義出兵,便順理成章了。

    利比亞模式成功實施了。

  • 2 # 花木童說史

    卡扎菲曾天真地以為法國總統薩科齊是他最好的朋友,然而沒想到的是正是這位“好朋友”,親手把卡扎菲送進了地獄。

    2003年美國終結了薩達姆政權後,和薩達姆並稱“中東雙雄”的卡扎菲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厄運也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於是主動向美國示好,並積極修復同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

    2007年,薩科齊競選法國總統時,曾提出地中海聯盟的構想,而法華人心中都有一個“拿破崙夢”,所以薩科齊獲得了民眾廣泛的支援。

    卡扎菲一直也有當北非“一哥”的野心,他從薩科齊的主張裡,看到了“一統江山”的機會。

    於是他向薩科齊提供了5000萬歐元的政治獻金,同時雙方達成了共建地中海聯盟的秘密協議。但當時並沒有提到誰當“大哥”的問題,從而為後面利、法決裂埋下了隱患。

    薩科齊代表的是法國新保守派實力,他們的夢想是透過向全球輸出自由、民主、人權的思想,實現法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核心的目的。

    薩科齊當選後,首先提出了“重返非洲”的戰略,並積極找卡扎菲共建地中海聯盟,利、法關係進入了蜜月期。

    然而當雙方談到誰當龍頭老大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在這點卡扎菲誓死不讓步。

    地中海聯盟的構想失敗後,薩科齊決定另闢蹊徑。他想聯合美、英,透過發動顏色革命,達到進入中東,乃至非洲的目的。

    然而美國在中東基本已控制了除伊朗之外的石油國家,它對非洲非石油國也不感興趣,所以對薩科齊的提議並不感冒。對於美國來說,維持現狀,獨霸中東最符合美國利益。

    美國不肯幹,薩科齊就利用法國在歐盟的影響力,帶著一眾“小弟”,率先在北非搞起了“阿拉伯之春”的運動。

    但令薩科齊沒想到的是,自己努力推動突尼西亞、埃及“革命”,而“桃子”卻被美華人摘去了。正好此時利比亞出現了“阿拉伯之春”效應,薩科齊當然不會再錯過這次機會。

    為了支援反對派,並提高法國的國際影響力,法國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對利比亞實施制裁,並獲得了成功。

    然而利比亞的反對派不給力,被卡扎菲的政府軍打得節節敗退。沒辦法,不能前功盡棄,薩科齊決定軍事幹預。

    其實對於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開始美、英並不感興趣。對於美國來說,卡扎菲早已投誠,至於獨不獨裁不重要,利益得到就可以了。

    英國一向唯美國馬首是瞻,也深知老大的厲害,爭當出頭鳥,除了浪費人力物力外,多的好處是撈不到的。

    美、英不想趟渾水,薩科齊還暗暗得意,法國獨佔利比亞不是挺好嗎?但令他沒想到的是,法國才打響第一槍,美國以北約的名義介入了利比亞,薩科齊的算盤再次落空。

    雖然“重返非洲”、“阿拉伯之春”都失敗了,但法華人並沒有放棄“拿破崙夢”,最近馬克龍在國際舞臺就非常活躍。

    鑑於以前的失敗教訓,馬克龍調整了外交政策。簡單來說三點:拉攏俄羅斯,防止中俄結盟;利用法俄聯盟、中制衡美國;在中美之間找平衡,為法國謀取更大的國際話語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飯用什麼材質的筷子好,如何挑選合適的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