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劍擱

    歷史上武松這個人是有的,但是《水滸傳》關於武松打虎等事件及情節是作者虛構的。真實的武松的確也打了老‘’虎‘’,不過這個老虎是一個人,名字叫蔡老虎。施耐庵正是根據這一情節,將武松收入《水滸傳》人物系列。為塑造一個正義大漢的形象,把打死人,昇華為酒後赤手空拳打老虎。

    《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在北宋年間,的確有武松這個人。

    武松原本是個江湖賣藝人,身材魁梧,相貌也不錯,還有一身好功夫,就是靠著這身功夫,走街串巷,養家餬口。

    武松賣藝到了杭州,在西湖岸邊賣藝,展示的拳腳功夫被杭州知府大人看見了,衙門裡正好缺人手,知府就把武松招聘到府衙做了衙役。

    新知府名字叫蔡虎(老百姓稱之蔡老虎)正是朝廷裡佞臣蔡京的兒子。蔡虎上任後大勢收刮民財,欺男霸女,搞得杭州城烏煙瘴氣,民眾叫苦連天。武松原本就有愛打抱不平的習慣,加之自己的工作也丟了。一氣之下,在蔡老虎上班的路上,將其打死。大街上圍觀百姓無不拍手稱快。

    武松打死了蔡老虎,老百姓告訴武松趕緊逃走避避風頭。而武松呢,若無其事一樣走進府衙,投案自首。最後死於蔡老虎手下的嚴刑拷打中。

    此事被記載到了地方誌,老百姓為武松立了碑,稱之為杭州義士。

    大作家施耐庵來杭州採風,尋找寫作素材。偶翻《杭州府誌》發現了這一素材,於是《水滸傳》裡的英雄武松就誕生了。

  • 2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刀叔導讀: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它“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雖亦有詞有說,而非全出於說話人,乃由作者掇拾故書,益以小說,補綴聯屬,勉成一書”,它既不是文人的創作,又不是說話人的底本。

    《大宋宣和遺事》為講史話本,宋代無名氏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書於元代的筆記小說輯錄,結合了多個型別的筆記小說並以說書的方式連貫而成,它是現存以宋江為主要人物的水滸故事的最早資料。

    《大宋宣和遺事》分元、亨、利、貞 4集。元、亨兩集大部分是用白話寫成,其形式摹擬說本。卷首有詩篇點出全書主旨,然後歷數先朝帝王貪色亡國的故事,直至王安石變法、蔡京專權入話,引出宋徽宗“信用小人,荒淫無度,把那祖宗混沌的世界壞了”,進而進述了梁山泊宋江起義和宋徽宗寵幸李師師兩段故事。

    多數學者認為,《大宋宣和遺事》是《水滸傳》的藍本。但,對於二者的異同進行研究的不多見,就這一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對於深刻認識《水滸》的思想內涵和寫作思路,都有重要的作用。

    既然《遺事》是《水滸》的藍本,二者之間的相同點肯定不少。說來,相同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故事框架。也就是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起義,起初有頑抗,最後接受招安。

    第二、話題點。比如楊志賣刀,九天玄女授書給宋江等等故事,在兩本書均有體現。

    第三、主要人物。《大宋宣和遺事》也有三十六天罡的說法,但在這三十六人中有杜遷和孫立。

    以上為相同點,而不同點也比較多。

    第一、成書年代。《大宋宣和遺事》成書於南宋,《水滸傳》則成書於元末明初。

    第二、篇幅不同。《大宋宣和遺事》整書6萬餘字,其中對應的水滸題材故事近3千字。反觀《水滸傳》整書有85萬餘字。

    第三、人物塑造。《大宋宣和遺事》主要以講史為主,因此在人物塑造上比較“扁”,這和《水滸傳》對人物的深度刻畫是有天壤之別的。像武松、魯智深、林沖、李逵、燕青這類個性鮮明的人物,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基本上只是有個名字。

    綜上所述,《水滸傳》在《大宋宣和遺事》的基礎上,對宋江等人進行了充分而又全面的加工改造。這種修改,越改越全面,越改越精細,越改越統一,越改越生動,越改越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拍服裝店的VLOG,配什麼樣的背景音樂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