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兩橫一豎25813271
-
2 # 炒米視角
根據《雍正王朝》,炒米以為胤禛之所以能夠成功,因為他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胤禛做事只從公理、天道出發,不以私利為出發點!胤禩曾經這麼評價過胤禛,”凡事佔個理字!”而胤禩萬事皆以私利出發。康熙46年,黃河決堤之後,康熙面臨國庫無銀可賑的局面。太子胤礽完全一臉懵逼狀;賢王胤禩只知道吹捧自己,主理戶部,卻連國庫還剩多少銀子都不知道。只有平日無心政治的胤禛,挺身而出,鐵肩擔道義,替君父解決燃眉難題。而且做事頗得章法,從而進入康熙視野,康熙就開始刻意培養其做一個真正的“孤臣”!
當的洪災處理完畢之後,康熙開始反思國庫和吏治現狀,用一個親王的爵位作為籌碼來測試幾個兒子,要求接手追比國庫欠款差事!而此事難度,康熙心知肚明。但是胤禩本身負責戶部的,卻直接撂挑子,而胤禛明知得罪人,卻主動替君父分憂!
第二,胤禛擁有一個”帝王師”鄔思道,鄔思道一心為輔佐胤禛,是屬於張良、房杜型謀士;而胤禩身邊則多是像張明德這類術士,或是佟國維這種職業官僚。鄔思道鑽研“帝王心術”,使得胤禛處事,處處順應康熙聖心,接手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公議太子人選時,保舉廢太子胤礽;利用弘曆贏取康熙聖心;不公開處理江夏鎮,解決《百官行述》的做法;從大局出發,保薦胤禵為大將軍王;從來不去主動爭儲位,不怕得罪人,不計得失,願意做康熙孤臣。胤禛如此賢德且深明大義。正是可以幫助康熙重新整理吏治,匡補過失的繼位之君啊!
而胤禩的做法顯然差強人意,雖然表面處處學康熙,但骨子裡,卻惟私利而為,追比國庫欠款容易得罪人,堅決不幹;公議太子人選,讓張明德到處宣揚“八大王”;基本整個朝堂都被胤禛拉攏買通了;而追查吏部冤案,因為太子負責刑部,主動積極得很,因為有機會拉胤礽下馬;後來胤禵意外受寵之後,竟然對自己的盟友下黑手,搞出個“死鷹事件”!這些都讓康熙不齒,雖然早已敲打過胤禩,但是胤禩仍然執迷不悟!
第三,康熙給眾皇子出難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選拔改革之君。康熙意識到大清的問題已經積重難返,而自己已經年事已高。只能苦心維持,而無力進行銳意改革。所以他所容忍的,未必就是他認為是對的。
既然是改革之君,那首先就得有能夠面對各種挫折的耐力;有敢於動利益階層乳酪的魄力;有堅持自己改革主張的定力。所以康熙在給胤禛出難題的時候,主要就是傾向於這幾個方向磨練。特別是康熙到了“死鷹事件”之後,他故意不追查“死鷹事件”,卻無端貶了胤禛、張廷玉、馬齊等人。這讓胤禛一時無法理解,最終還是鄔思道開解,胤禛才明白此中深意。
而胤禩完全沒有能夠摸準康熙的心思,康熙打壓胤禩,其實就是叫他早絕奢望,然而他卻誤以為康熙在考驗自己。而康熙後來重用胤禵,他立刻老毛病犯了,胤禵立刻就成為他的眼中釘了!胤禩喜歡學康熙,卻永遠跟不上康熙的節奏!
所以康熙出的難題,對於胤禛和胤禩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目的。所以面對難題,胤禛總是踏準節奏,離儲位越走越近;而胤禩總是踏不準節奏,離儲位越走越遠!
回覆列表
這段歷史我不是很熟悉,但我認為康熙考慮的應該是誰能把這個王朝帶領的更長更遠,而老八愛玩花樣,又沒什麼真才實學,所以老四是最佳人選。第二點,康熙晚年吏治已經腐敗,需要老四這種狠角色上位才能取得統治的長治久安。自己一點淺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