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深谷幽藍48

    首先明確,這句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的第二章,主要講的是景春與孟子的辯論,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大丈夫嗎?一發怒,諸侯就害怕;安居無事,天下就沒有衝突。”。之後孟子就講了這句千古名言。 從這個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不主張沒有道義地進行政治活動,不主張以武力威脅而平天下。他主張的是“得民心者的天下”、“以君子的風度治理天下”,這與所謂“小人”是相對的。 因為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在他的思想中,一直有一個相對的概念,即“大丈夫”和“小人”。作為一個大丈夫,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行得正坐得直,任何外在的誘惑都無法使他的內心產生觸動,這樣的人,才能夠成為“大丈夫”。 這無疑是站在了統治者的立場上,對統治者的人格品行進行改造,因為孟子還主張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思想,這就為統治者的通知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援和壓迫人民的理論依據,雖然“民貴君輕”,但它是建立在統治者的統治之下的。 所謂“大丈夫”,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是專門針對君王的,而在現代,我們可以抽象地繼承這個觀念,就是: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能做違背道義的事情,精神必須堅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能因為外在的誘惑而喪失自己的道德操守,比如職業操守,公德意識,道德規範,要做到“慎獨”,以正確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給社會帶來正面而不是負面的影響。 這就啟迪我們,物質只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還是精神的獨立,只有精神凌駕在物質之上,才能真正成為“大丈夫”、“君子”,才能將自己的道德情操昇華,獲得內心的堅定與外在的從容。 總而言之,孟子這段話啟迪了人們去最佳化自己的道德情操,從而獲得內心的平淡、外在的從容,達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 2 # 不忘初心136533244

    怎樣理解孟子的“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淺釋幾句,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裡,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道路上。

    換思維說,也就是說,只有住在“仁”這個天下最寬大的住宅裡,站在“禮”這個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在“義”這個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總的還是提示倡導我們做人的原則,不離“仁”“義”“禮”。才能將自己的道德情操昇華,從而獲得內心的平淡,外在的從容,再達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 3 # 學林金喜鵲

    “天下正位”與“天下大道”,是政治的根本問題,也是孟子學說靈魂所在。孔子首創儒學,而孟子是將儒學政治化第一人,所以孟子被稱為亞聖。

    孔子是君子治國的倡導者,即君子正天下之位,主張“德政”“禮政”,榜樣就是孔丘自己,所以孔丘被為聖人,是帝王之師。孔子的君子,是秉承易、詩、書、禮、射、春秋的達人,是“德政”“禮政”的精英與領袖。德政,就仁義政治,仁即福民之初心,義是福民之擔當。禮政,就是和諧政治,當然也是權威政治。孔子的政治主張有兩大硬傷,一是輕民,二是輕法,因孔子還是沒有解決“正天下之位”“行天下之道”這個問題的。

    孟子向來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張發展為“仁政”學說, 以宗法血緣道德釋仁義,主張恢復井田制, 反對兼併戰爭。

    孟子的政治原則是民本主義,是“仁政”,即主張民眾是天下的根本,統治者要建立每戶農民都有百畝之田,使“黎民不飢不寒”的制度。

    孟子的“仁政”要求廣大平民生活能夠穩定, 賦稅徭役能夠減輕,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孟子的“仁政”還包括要求統治 階級辦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 以維護封建秩序。

    比起孔丘,孟子基本解決了“正天下之位”“行天下之道”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陸續出現了“天意”“民心”等政治理念,為後世朝代更替提供了思想和理論依據,其影響一直連續到今天的中華民族的政治生態。

    (蔣榮清,2019.10.18)

  • 4 # 深谷幽藍48

    首先明確,這句話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的第二章,主要講的是景春與孟子的辯論,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大丈夫嗎?一發怒,諸侯就害怕;安居無事,天下就沒有衝突。”。之後孟子就講了這句千古名言。 從這個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出,孟子不主張沒有道義地進行政治活動,不主張以武力威脅而平天下。他主張的是“得民心者的天下”、“以君子的風度治理天下”,這與所謂“小人”是相對的。 因為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在他的思想中,一直有一個相對的概念,即“大丈夫”和“小人”。作為一個大丈夫,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行得正坐得直,任何外在的誘惑都無法使他的內心產生觸動,這樣的人,才能夠成為“大丈夫”。 這無疑是站在了統治者的立場上,對統治者的人格品行進行改造,因為孟子還主張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思想,這就為統治者的通知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援和壓迫人民的理論依據,雖然“民貴君輕”,但它是建立在統治者的統治之下的。 所謂“大丈夫”,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是專門針對君王的,而在現代,我們可以抽象地繼承這個觀念,就是: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不能做違背道義的事情,精神必須堅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能因為外在的誘惑而喪失自己的道德操守,比如職業操守,公德意識,道德規範,要做到“慎獨”,以正確的道德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給社會帶來正面而不是負面的影響。 這就啟迪我們,物質只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還是精神的獨立,只有精神凌駕在物質之上,才能真正成為“大丈夫”、“君子”,才能將自己的道德情操昇華,獲得內心的堅定與外在的從容。 總而言之,孟子這段話啟迪了人們去最佳化自己的道德情操,從而獲得內心的平淡、外在的從容,達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 5 # 不忘初心136533244

    怎樣理解孟子的“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淺釋幾句,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裡,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道路上。

    換思維說,也就是說,只有住在“仁”這個天下最寬大的住宅裡,站在“禮”這個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在“義”這個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總的還是提示倡導我們做人的原則,不離“仁”“義”“禮”。才能將自己的道德情操昇華,從而獲得內心的平淡,外在的從容,再達到精神境界的提升。

  • 6 # 學林金喜鵲

    “天下正位”與“天下大道”,是政治的根本問題,也是孟子學說靈魂所在。孔子首創儒學,而孟子是將儒學政治化第一人,所以孟子被稱為亞聖。

    孔子是君子治國的倡導者,即君子正天下之位,主張“德政”“禮政”,榜樣就是孔丘自己,所以孔丘被為聖人,是帝王之師。孔子的君子,是秉承易、詩、書、禮、射、春秋的達人,是“德政”“禮政”的精英與領袖。德政,就仁義政治,仁即福民之初心,義是福民之擔當。禮政,就是和諧政治,當然也是權威政治。孔子的政治主張有兩大硬傷,一是輕民,二是輕法,因孔子還是沒有解決“正天下之位”“行天下之道”這個問題的。

    孟子向來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正統。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張發展為“仁政”學說, 以宗法血緣道德釋仁義,主張恢復井田制, 反對兼併戰爭。

    孟子的政治原則是民本主義,是“仁政”,即主張民眾是天下的根本,統治者要建立每戶農民都有百畝之田,使“黎民不飢不寒”的制度。

    孟子的“仁政”要求廣大平民生活能夠穩定, 賦稅徭役能夠減輕,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孟子的“仁政”還包括要求統治 階級辦教育,要人民懂得“孝”“悌”的道德, 以維護封建秩序。

    比起孔丘,孟子基本解決了“正天下之位”“行天下之道”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陸續出現了“天意”“民心”等政治理念,為後世朝代更替提供了思想和理論依據,其影響一直連續到今天的中華民族的政治生態。

    (蔣榮清,2019.10.1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鮮肉鹿晗演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