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滴滴滴我

    清代宮廷的菜餚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根據每朝皇帝不同的愛好而不斷演變。宮廷菜餚最早以充滿民族特色的滿族菜品為主,例如各類燒烤或熱鍋烹調的野味獸肉、各類雜糧米麵製作的粘食餑餑,這些食品作為從小就習慣的口味自然受到清朝早期統治者的喜愛。

    但在滿族入關以後,宮廷飲食開始不斷受到漢族飲食文化影響,開始出現了富有明代宮廷特色的山東風味菜品。經過康熙與乾隆的六次南巡,因皇帝在巡幸過程中十分喜愛蘇杭菜品,所以此時的宮廷飲食開始出現並流行起江南風味的菜餚。

    《清宮揚州御檔》收錄了三件飲食檔案,分別為乾隆第四、五、六次南巡期間在江南途中的節次膳底檔。檔案顯示此時膳單中的江蘇菜特別是淮揚菜佔比增多,而且多為主菜,例如蒲菜炒肉絲、鴨羹、煙筍糟肉、蓮子櫻桃肉、肥雞徽州豆腐、鴨腰蘇膾等。

    作為統治階級,宮廷可以依帝后飲食喜好而選用各地優秀的廚師。這些外地廚師的進宮備膳幫助宮廷菜餚實現菜品與口味的不斷轉變。

    例如乾隆十八年(1753年),因皇帝對當時京城民間流行的風味小吃“豆汁”非常好奇,特意交給內務府一份御帖,內容是派大臣伊立布檢查該小吃是否衛生,如無問題便讓內務府大臣蘊布在民間招募幾名豆汁廚役來御膳房當差,專門負責為皇帝制作豆汁。

    乾隆時宮廷還曾讓和卓氏容妃招募回族廚師,為皇族製作清真膳。

    乾隆因在南巡時愛吃江南菜餚,便索性把當地優秀的廚師帶回宮中。最著名的例子當屬張東官,他作為當時蘇州織造普福的家廚,在南巡期間所做的菜餚頗受乾隆皇帝賞識。乾隆不僅賞銀以示鼓勵,還直接把張東官請到宮廷的御膳房中。

    此後19年間,張東官一直為乾隆的御膳掌勺。直到張東官年老體弱,才恩准其返鄉。但乾隆同時又傳旨:“再著蘇州織造,另選蘇州精壯廚役一二名,為膳房做膳。”隨後朱二官、沈二官兩名蘇州廚子接張東官的班,進入膳房料理。除此之外,膳底檔中記載有署名的江南廚師還有張成、宋元、雙林、鄭二、常二等人。

    在頒佈退位詔書以後的小朝廷時期,宮廷御膳規模與品質依然沒有縮減,反而繼續花樣翻新來迎合遜帝溥儀的喜好。溥儀對宮廷膳食吃膩了,大臣便請著名飯莊廚師鄭大水到宮內做福建菜以改善菜品口味。因為溥儀喜愛飯莊廚師鄭恩福做的麵食,所以此時也把他請到宮內專門製作炸食麵點及各類粥食。

    為滿族對西餐的強烈興趣,溥儀曾專門指示宮內廚師向英文教師莊士敦學習西餐製作以及餐桌擺放的禮儀。宮廷為迎合溥儀喜好,甚至在紫禁城麗景軒設定了西餐飯房。在溥儀大婚當天(12月1日),宮廷從北京飯店特意定購了豐盛的冷食、糕點和法國香檳酒作為席菜。

  • 2 # 騰翔居士

    乾隆皇帝特別喜歡吃鰣魚,鰣魚在江蘇鎮江的長江裡,官兵百姓都會彙集於此就為一件事一一捕鰣魚,只要每年上繳的鰣魚及時、數量達到千條以上,那當地的賦稅就可以受到大幅減免,所以無論是官府還是百姓,都是拼命的捉鰣魚,這是他們的共同利益。

    從鎮江到京城,沿途有2800里路(當時的里程),800里加急,需要4天,一路上各地的驛站都需要如瓜洲驛站一樣,官員放下其他工作,這幾天是屬於“鰣魚”的,到了夜裡,由於沒有路燈,驛道兩旁要設定火把,保證送魚的能及時到達。連續七日,每隔半個時辰就有一個官兵經過,不能有絲毫耽擱。

    試想此等景象有多壯觀?

  • 3 # 愛健康吃貨傑西卡

    乾隆到底愛不愛吃江南菜?其實這個問題所有人來說,都會是同樣的邏輯,那就是作為獵奇,每個人都會喜歡自己不太熟悉的東西。比如說,南方人喜歡吃餃子嗎?很多人說喜歡啊,特別是玉米豬肉餃,很鮮美的。你問北方人你愛喝早茶嗎?他肯定說喜歡啊,有那麼多點心可以選,還可以喝茶。可是,如果讓南方人天天吃餃子,或北方人天天喝早茶,他們會嗎?肯定不會。南方人幾天不吃米飯肯定受不了,而北方人天天喝早茶也會覺得麻煩得很。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乾隆肯定愛江南菜,但是他肯定不會愛到每一頓都吃江南菜的,因為他畢竟是北方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劉備和關羽晚年真的不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