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陽諸葛亮

    首先,曹操不會三顧茅廬,曹操愛才不錯,也樂意接納人才,但當時的曹操手下謀士很多,像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等,你要去投奔曹操肯定是歡迎,但曹操沒必要為了一個諸葛亮三顧茅廬。其次,諸葛亮也不會去曹魏,因為曹操給不了諸葛亮這麼大舞臺,東吳也給不了,只有劉備能給,因為劉備遇到諸葛亮之前就沒有一個像樣的謀士。諸葛亮在劉備這就是鶴立雞群,能夠施展自己的抱負,在曹操那充其量也就是頂級謀士之一。

    諸葛亮會願意輔佐劉備,我認為是有兩個大原因。

    第一,諸葛亮心裡還是忠於漢朝正統的,曹操對於諸葛亮來說那是亂臣賊子。而且諸葛氏在黃金之亂之前是徐州琅琊人,他們一家是目睹過曹軍屠殺徐州百姓的,因此在心裡首先就不能接受曹操。

    第二,諸葛亮有自己清晰的政治主張。想要推行推行自己的主張,需要掌握權力。曹操已經是天下霸主,諸葛亮一介書生,雖然很有才華且名氣不小,但是是否能真正作出成績,誰也不知道。就好比今天一個好牛好牛的哈佛、劍橋之類的年輕博士後,來到華為這樣的巨頭公司,也不能直接掌權,推行自己的主張。因此諸葛亮需要一個弱一點的勢力,主公最好能力弱一點但是志氣要高,胸懷要廣闊,肯聽別人的話。天下諸侯符合這幾個條件的,也就只有劉備了。東吳已經經歷三任君主,羽翼已豐,諸葛亮去了首先頭上就還有周瑜。

  • 2 # 使用者時空大炮777

    曹得諸葛亮並重用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一個“獨”害人也害己,自視過高,不善納諫,怎麼行,曹沒得諸也許是幸運。

  • 3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歷史己成過去,如滾滾奔流的東逝水,一去不返。任何的假設都毫無意義。若非把諸葛亮和曹操連在一起,也只能在假設的前提下做以分析。

    曹操,曹阿瞞,岀身雖不如袁紹四世三公顯赫,但父祖也曾為朝中重臣。

    起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麾下謀臣眾多,戰將如雲。門閥觀念十分嚴重,註定他和諸葛亮不是一路人。所以假設他能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他從骨子裡看不上諸葛亮,即便多次交手失敗後,從未為因得不到孔明而後悔。反而以諸葛村夫蔑稱發洩私憤!儘管曹操被後人稱之英雄,但用人上的門弟出身是最大敗筆。

    反觀劉備,大相徑庭,自水鏡先生處得知臥龍大才,多次屈尊,三顧茅廬,終使諸葛亮出山,全力輔助自己。言聽計從,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和孔明的結合,是雙向正確選擇的結局。假如換成是曹操,諸葛亮也會象徐庶那樣,一言不發,也就沒有了後來流傳千古的佳話奇蹟。

    幸虧當初諸葛亮未被曹操騙去。否則也留不下後來的眾多名篇名句。或許唐朝詩人杜甫對他一生評價最到位,那就是《蜀相祠》中說的: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4 # 憶苦思田

    真有這種如果的話,曹操能得諸葛亮,那統一中原是有可能的,為什麼呢?

    第一:曹操雖然疑心重,但是一個能接受別人意見的人,如果諸葛亮能提好的建議,相信他還是能夠採納的。在三國中,本來就是曹操的力量最強大,還能挾天子以令諸候,如能得諸葛亮,那是如虎添翼,諸葛亮在整個三國的謀士裡,確實是數一數二的,能跟他一拼的也就鳳雛與陸遜還有司馬懿。只是曹操手下謀士眾多,會受到一定的排擠,不像在劉備那裡,都以他的意見為主。但如果他能得到曹操用司馬懿時的權力,基本就是三國提前統一是肯定的。

    第二,如果諸葛亮去了曹營,那就沒有劉備啥事了,就他們起步時那點家當,真不可能有後面的蜀漢政權,連荊州都得不到。那也就沒有赤壁之戰了,沒有赤壁之戰的話,那一戰也是曹操可以把吳給打殘,沒有意外是不是也就沒吳國啥事了。畢竟在絕對實力面前,周瑜也翻不了身,也就是諸葛亮促進二家聯盟,合力搞了個赤壁之戰,扳贏了一局,讓二家都有發展的機會,才有了後面的故事。

    所以如果諸葛亮去曹營,統一中原是必須的,換句話說,諸葛亮沒去曹營,還是不後面統一了,只是過度慢了些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手遊中止水需要“肝”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