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文另解
-
2 # 魯陽揮弋
這問題真不該邀我應答,年青時無緣去偏遠山區教書育人,如今老亦老矣已變得更不可能。
不過您別不信,六十年代還真有過教書的機會,也是我可以不離開上海的唯一一次機會。
那回幹部叫我離開上海市區,上崇明島上教書。崇明雖非偏遠山區,但那時的崇明也算得上窮鄉僻壤。
我僅比高中學歷高一點點(上了一年戲校),卻要我去教高中語文,還堅信我能教好。由於我政治思想多少有點不太那個,怕汙染學生,提出不教語文,並表示除語文、數、化,其它科目保證勝任。可人家獨缺教語文的,於是最後不了了之,去了新疆,開始了坎坷人生。
在我印象中,偏遠山區教書的大都是當地稍有文化,因某種原因出不了擱的人,教著教著也就真的喜歡上了教書育人。一般師範出來分配到偏遠山區教書的,多數受不了艱辛多半途而廢。也有跑過場為“鍍金”的,時間一長不見成效,也就打退堂鼓了。只有主動要求,義無反顧上邊遠山區教書,又能不懈堅持倒底的文化人,才是為國為民著想的高尚偉大的人,媒體上確也見過一些。
我退體早,退下時方55週歲,真有過帶上同樣退休的老太婆,上某處邊遠山區為孩子們教書之念想,貢獻幾年餘熱,將所知所識盡心傳授給孩子們。我那絕不是表現思想進步,全是為自身利益。
一來山青水秀空氣清爽利於體康,二來渴望教出個把頂尖孩子,將來成為國之棟樑之材,我呢便可藉故揚眉吐氣啦!
-
3 # 佛黎西無懼時光
有幸曾去支教過。支教原本就不應該用夢想來形容,因為只要你想,就有途徑去做。
支教也沒有那麼美好,孩子是純潔的,不論哪裡的孩子都是純潔的。
山區也不是安靜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我去支教的時候就很明白,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我只能給孩子們推開他們未知世界的門縫,以使他們窺探到一二。若有幸能引起某個學生的興趣,也期許他能克服困難的環境,孜孜不倦的學下去。
我曾感嘆於孩子如此天真的情況下,卻只能享受相對落後的教育資源,是多麼的心酸;也曾惋惜於本來應該積極向上的孩子,卻因為父母和生活環境的影響,變得狹隘尖銳。
有的小孩有嚴重的自閉,有的因為營養不良十六七歲還像個兒童,生活中本就沒有那麼多美好的想象。
如果可以,善待周圍的人,幫助他們,給這些山區的孩子們營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等他們長大後,來到我們所生活的相對發達的社會,能感受到整個社會對他的善意,我想是我們現在無力去支教,又懷有這種情懷的人能做到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回覆列表
1.第一方面,人們普遍潛意識裡面認為孩子是淳樸的,天真無邪的,但是,既然是需要支教的地方,就必然是落後的地方,落後必然有落後的不良習氣,一個地方的不良習氣是貫穿在整個社會群體中的,比如當你的學生一群群的抽菸,打架,早戀,甚至不當你是老師,侮辱你,你覺得你是否受得了?當你去找家長,家長都不以為意的時候,你能不能保證自己的初衷不改?你會後悔嗎?
2.對於真正淳樸可愛的學生來說,你能不能帶到他們畢業?帶完一屆是三年,假如中途離開,大約留下的就是一地雞毛,學生傷心,老師傷心,後來的老師也難以管理。這樣真的好嗎?
3.年輕時期的時間極其寶貴,二十幾歲前不怎麼懂事,四五十歲以後又步入中年,老年都先不說了,人生最寶貴的光陰其實不多!如果不是有志於紮根邊遠地區的教育,那就要問問自己這樣做有於己於人於家庭什麼價值。
支教,本質上是個美好的願景,但是是不是目前的方案就是最優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能不能真正的和本地的人進行價值觀的融合真的是個大問題,再說現實點,這個社會對誰都是一視同仁的,不分你是不是剛畢業的年輕人還是職場老鳥,不分你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一家子指望你吃飯,一瓶礦泉水標價2塊就是2塊,年輕人又能不能扛得住來自自己和家庭的內部壓力?又有沒有這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