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因聲求氣。中國古詩無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是很講究聲律的。所以我們在

    欣賞古詩時,首先要把握其節拍、用韻等詩律特點,然後才能領悟其中特有的韻律感和音樂美。透過對古詩聲律特點的把握,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古詩,在古詩音樂美的薰陶中,深刻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1.上古時期的詩歌,都是配樂演唱的,或者原本就是歌詞,所以沒有特別的詩律規定,

    其音樂性主要表現在節拍和押韻等方面。如我們朗讀《詩經》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對詩歌中孕檢和節拍的把握上。因為《詩經》大多數是四言體的民歌,是“二二”節拍,讀每一句詩,要兩字一停頓。而且《詩經》中的詩歌大多用復沓迴環的方式來組織章節,所以在朗讀時,尤其要讀出一種節奏美、韻律美。

    2.唐以前的五言古詩、七言古詩,我們在朗讀時,同樣要把重點放在對古詩的句中節

    拍、句末韻腳、章節間節奏的把握上。五言古詩一般有三個節拍:“二二一”、“二一二”;七言古詩一般有四個節拍:“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我們可以按照節拍來朗讀。到唐代的近體律詩,我們在朗讀時,除了要注意句內節拍、聯末韻腳,還應該瞭解一些古字的平仄。

    3.詞曲的格律,逼近體律詩更嚴密、複雜。我們朗讀時要因詞牌、曲調而異。由於詞

    是由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必須更好的配合。遇到分闋處,也要作適當的停頓。更應該注意詞中“一字領”的句子,如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其中的“對”和“漸”必須停頓並重讀。詞中上三下四的七言句尤其多,朗讀時要依據句法特點來讀,這與朗讀古近體詩是不同的。如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必須在“消”字停頓,不能像近體詩讀成“更能—消幾—番風—雨”。

    瞭解不同時期的古詩特點,把握聲律、聲韻,方能正確誦讀。

  • 2 # 愛種花的大叔

    首先,我們先理解一下“因聲求氣”,“聲”相當於“音節”,包含了古詩的句式、抑揚頓挫、高低緩急的聲韻。“氣”即“神氣”,作品本身的神韻和氣勢,“歌以詠志”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作品蘊藏的精神內涵,是古詩一種藝術張力的展現。

    “因聲求氣”就是透過古詩的“音節”和韻律,來領會作品要表達的情感內涵和思想精髓。如何實現呢?

    古詩詞必須要誦讀,現今的語言環境和漢語的簡化等原因,和古代很多的語境和文化氛圍有很大差異,只有透過“誦讀”,才能達到“因聲求氣”的境界。

    誦讀要根據每首試的節拍韻律,反覆誦讀,形成語感,領會到作品的真諦,從而領會古人當時的心境,與他的“精氣神”相契合,就達到了“因聲求氣”

  • 3 # 窗邊的小豆豆988

    “因氣求聲”指透過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

    古詩詞欣賞能透過語言節奏來理解作品精神,但教學過程中,或學習過程中,很難應用。

    古代詩歌高度凝練,句式跌宕,意象錯落,情感內斂。所以,要讀懂詩歌,我建議“四看”:一、看題目——初判題材。

    二、看作者、詩詞序、註釋——瞭解背景,提取資訊。

    三、看正文——聯想、調整語序後大致翻譯。

    四、看情感,找出其中顯示意象,表示情感的詞眼,曉情明旨。

  • 4 # 高粱179816305

    其實讀詩,除了感覺其音韻之美外,主要是讀懂詩人在詩中用文字表達的思想含義。

    任何藝術技巧和手法,都是皮毛,它的功用和目的都是為詩人的靈魂而服務的,除此,別無他求。

    怎樣從枝葉繁茂的音韻,聲部,及青山隱隱的畫面感中求得其詩中感懷呢?

    最簡單而實用的方法就是,先熟悉詩人所處的時代,以及詩人的生平軌跡,他的思想主張,政治抱負,,瞭然於心之後,再去讀其詩歌,就會深人其中,有了惺惺相惜,相見恨晚之意,自然就會覓得詩中所蘊含的山川不平之氣,大江東去之浩浩長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優秀的人才都湧向it金融,對國家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