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陰陽家6

    第一,沒有捷徑,悉心臨摹《金剛經》《玄秘塔碑》《神策軍碑》,每種臨摹五遍以上,做到纖毫不差,自然能對柳體字的結構外形有心得,從而打好基礎,心中有數。

    第二,用筆,自從唐朝顏真卿向張旭請教筆法以後,一直是個謎,估計都不想講出,顏真卿《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也僅僅只是‘意’。這個只有親傳面授,可能才有真實性,我在這裡也不想多講,不是保守,是因為不見得成熟,不足為外人道。實際上只要是稍微涉獵書法的人,用筆都略懂一二,其中奧妙,還須個人多加領悟。但可以說一點(還好像沒有哪個書法家這麼說過):寫毛筆字要用巧力,即將手臂手腕手指之力,巧妙發於點畫之上,就如太極拳之發力一樣。柳公權楷書尤其要用巧力寫。

    反覆臨摹,善用巧力:我覺得正是寫好柳字的關鍵!

  • 2 # 布穀公社
    柳體是最難學的楷書,這一點毫無爭議,現在的書法老師一般都會避開柳體的教學,因為很多書法老師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寫。在我六年的臨帖經歷中,對如何用筆寫出柳體的骨感和剛勁的風格有過一些體會,在此算是拋轉引玉。

    柳體的骨感來自獨特的用筆方法。仔細讀帖,我們會發現,柳體字的骨感來自於筆畫的形狀。主要有以下幾處需要特別注意:

    1、有些字的一個點,就有四個角,類似於梯形,比如“德”字的最後那個點畫。具體的用筆順序為先切入,按壓筆頭,拉動筆毫,往右下角收筆。如下圖所示——2,還有柳體字中的短橫,四個角都是稜角明顯的,起筆為方切,收筆上頂,如下圖所示——3、在長橫畫上,柳體起筆會收出來一個骨節,如下圖——4、撇畫的方頭更是柳體的標誌性特點,如下圖——5圓進筆法,逆鋒上行,再下按筆寫出撇畫,如下圖——6、柳體筆畫線條的瘦勁,特別是長橫表現突出,長橫的粗細變化較大,頭方腰細收筆出骨節,寫這一筆畫,先切筆,後橫拉,中鋒行筆,中間注意提按變化與筆畫粗細的關係,收筆出骨節處先抬筆再下按,最後回鋒。如下圖——正是這些筆畫的稜角、骨節、方頭以及瘦勁的線條,組成了柳體的骨感和剛勁的風格。在抓住柳體字型的這些特點之後,再掌握筆法,勤加練習,自然就寫出想要的效果來了。

  • 3 # 老路書法

    關於柳體楷書,我曾有過多次論述。

    柳體楷書的骨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筆法,第二是速度。

    第一,先說筆法。比如寫橫畫,起筆時側鋒行筆,然後轉入中鋒行筆,在行筆的過程中,漸行漸提,收筆時可以回鋒,也可以直接切筆。

    第二,行筆速度。柳體楷書必須寫出應有的速度,這是他和顏體楷書最大的區別。

    第三,柳體楷書受王羲之書法的影響很大,字型能大則大,能小則小。而且它的字型特別能造勢,平正中寓險峻。

    柳體楷書難就難在細節上的,微小變化。筆筆不同,筆筆有變化。

  • 4 # 哈爾濱雪生律師

    各位朋友,有點小心得,請大家指正。 《玄秘塔碑》柳公權時年六十三歲,《神策軍碑》柳公權時年六十六歲。按理說三年的時間書寫風格不應該有太大的變化,我什麼我會有玄秘塔硬瘦,神策碑厚重的感覺呢?今天一位大師給了我一個說法,一家之言,我覺得有道理,並我的體會分享給大家。 玄秘塔碑的石料非常好,經千年依然存世,現藏於西安碑林,千年中經無數次拓片,原石難免有變化,刻跡漸淺。現在刊行的玄秘塔很有可能是百年內的拓片,所以字跡發生變化,展示在我們面前愈加硬瘦。 神策碑原石立於皇宮禁苑,被拓的可能極少。原石至宋代已無蹤跡,僅存賈似道藏拓片孤本,《金石錄》記載分上下兩部,傳至今僅存上部。由於被拓的次數少,基本反應原石原貌,因此,最能反應柳體原貌。 我的體會兩貼同練,學習筆法的同時,神策軍碑追求原樣,玄秘塔碑追求厚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中場外推人算不算犯規?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