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史漫談

    這個問題所說的“同一個決定”,應該是指項羽和曹操都坑殺了數十萬人的性命。

    一、項羽坑殺秦國降卒

    公元前207年,項羽在鉅鹿破釜沉舟,以弱勝強,大破秦軍。秦軍的兩大主力--王離全軍覆沒;及時撤退的章邯所部,則在內外交困之下,於幾個月後向項羽率領的聯軍投降。20餘萬秦軍降卒被項羽安排作為前鋒,向關中進發。

    在行軍途中,聯軍中計程車兵為了報復過去被秦人欺壓之仇,虐待侮辱秦國降卒,雙方矛盾日漸激化。為了避免秦軍暴動,項羽經與手下將領商議,決定防患於未然,在一天夜裡,將20萬秦軍悉數坑殺。

    二、曹操坑殺數十萬百姓

    公元193年,避難在琅琊的曹操之父曹嵩,按照兒子的安排,前往投靠泰山太守應劭。由於平時比較會斂財,他隨行攜帶的財寶足足裝了100多輛車,這也為他帶來了殺生之禍:路過徐州地界時,曹嵩以及小兒子曹德被陶謙駐守在陰平的部下劫殺。

    同年秋,曹操以為父報仇的名義,率領大軍攻打陶謙。在佔領彭城之後,曹操在泗水邊屠殺了數十萬男女老少,屍體之多,導致河水堵塞。此後,曹操連續攻佔了三座城邑,一律實行了屠城政策,“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三、後世對二人暴行評價區別巨大的原因

    就事論事來看,項羽、曹操二人雖都有屠殺暴行,但明顯曹操的性質更加惡劣:屠殺的人數更多,而且幾乎都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但為何後世都知道項羽“殘暴不仁、屠殺降兵”,對曹操的行徑卻少有人談及?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曹操師出有名。曹操打著為父報仇的名義攻打曹操,在儒家傳統思想中,“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在這些理念的掩護下,後人為曹操的殘暴行徑找到了很好的開脫理由。

    而中國傳統觀念中,殺俘不詳,項羽殺秦國降兵,雖是出於扼殺潛在的內訌考慮,仍成為了後世文人攻擊他的理由。

    (二)成王敗寇

    這才是最關鍵的原因。歷史為勝利者所書寫,西漢史官為了體現政權的合理性,勢必會添油加醋將項羽描寫成一個殺人狂魔,這樣才能體現劉邦的順應人心、替天行道。

    而曹操則是曹魏的奠基者,勝者為王,他的一切行為,都變得自有其合理性;他的屠殺行為,在其後文人的眼中,就成了戰亂時期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

  • 2 # 青史一葉

    我認為“同一個決定”應該是指的項羽跟曹操都放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

    項羽設下“鴻門宴”,準備在宴席之上殺了劉邦。不料,項羽最後卻又聽信了劉邦的說辭,改變了原定的計劃,也不顧范增的多次暗示提醒,還是把劉邦放走了。幾年以後,劉邦果然成為了項羽的競爭對手,並在垓下之戰中打敗項羽,迫使項羽烏江自刎。

    公元196年,劉備被呂布打敗,投奔曹操。曹操對他的待遇十分優厚,讓朝廷任命他為豫州牧。曹操手底下的人認為劉備胸懷大志,不趁早除掉他,將來必定有後患。但曹操沒有采納這些人的建議,反而還撥給劉備一些軍隊,並供應其糧草,讓他往東到小沛一帶集合被呂布擊潰的殘部,與呂布對抗。劉備以此為跳板,不斷髮展自己的勢力,最後進入巴蜀,建立蜀漢,成為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敵人和對手。

    項羽放走劉邦,後人評價他有勇無謀、缺乏分析判斷,受人詬病。而曹操放走劉備,後人卻很少評價,甚至很讚賞曹操的做法。

    之所以有這樣截然不同的態度,是因為這兩個人所處的形勢不一樣。如果項羽當時殺了劉邦,也就沒有後面劉邦什麼事了,他就能能夠獨霸天下了。而曹操則是為了贏得人心,所以才放走了劉備。如若殺了劉備,天下人誰還願意死心塌地追隨曹操?來投奔你的人都殺,誰還願意跟你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鵝口瘡反覆發作怎麼辦?